2015年臺灣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思考
最近參加一場座談會,主要議題在探討臺灣2015年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引言報告中提出一些重要的觀點與看法,很有參考性,筆者也就個人所進行的一些研究提出部份觀察如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84466.htm![]() |
附圖 :http://editerupload.eepw.com.cn/fetch/20131024/184466_1_0.jpg |
首先是全球環境的監測與評估有其必要性,政府應持續進行。尤其對于可能的產業典范移轉,應有所掌握,期能早期因應。而分析總體環境變化,以下幾個重要趨勢對臺灣將有深遠影響,應審慎關注,包括:
(1)人口結構持續改變帶來的沖擊與商機:從全球人口變化分析中發現,雖然先進國家有少子化的趨勢,但全球的人口仍持續地在成長,預計至2015年時,全球人口將到達72億,此現象帶來嚴峻的挑戰,但也有很大的市場機會。其次是高齡社會的議題,這讓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社會中的工作結構、退休年齡或對第二波高齡的運用問題與新興商機。
(2)全球化對國家與產業的影響: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整個經濟活動的變化發現,傳統國界對經濟分割和遮蔽作用己逐漸弱化,也有愈來愈多的人才擺脫地域的限制,在世界各地遷徙移動。而在全球化風潮下,研發也開始邁向全球化,各先進國家為了搶奪新興國家的高級人力,過去幾年不斷的在布局。這是個無法避免的趨勢,也是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3)網絡化的世界更是不容忽視的領域。Google市值(2300余億美元)目前已經領先IBM(1500億美元) & HP(1300億美元),顯示傳統游戲規則已經逐漸失靈,我們應正視此一典范的移轉,并有所因應。尤其21世紀的年輕人,幾乎整個生活都是在網絡當中,虛擬與真實的界線已經愈來愈模糊,未來網絡世界將會變成一個主要的商品營銷市場。
(4)跨領域技術融合的趨勢正興起:在技術的進展方面,我們發現很多的創新來源極少是來自單獨的領域,需要跨領域的鏈接融合后才能發掘更多新的概念與應用。以信息電子產業為例,應該思考的是如何運用未來的四網合一,透過其將智能管理擴散至食、衣、住、行、育、樂等領域,讓人們更舒適,更安心。政府應建立跨領域的交流平臺,讓異業的交流結合更容易。
(5)環保也是未來重要的議題。歐盟于2005年通過耗能產品指令(Energy-using Products Directive;EuP),希望產品具有生態化、環境化的設計,同時考慮減少產品在各個生命周期階段之各種環境沖擊,以達到節能節源的目標,而京都議定書生效后,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也會成為國際趨勢,綠色及永續性產品將成為21世紀產業界爭取國際市場的必然趨勢。
其次是應針對全球趨勢的變化,以及臺灣的優劣勢,確立臺灣產業未來的定位與角色。不管2015年的臺灣是想成為『全球資源整合者』或某些領域的『技術領導者』,還是『軟件經濟的創意者』,甚至成為全球『生活型態的先驅者』,都必須確立其愿景與定位,才能確認所需之核心資源與能力。就目前臺灣產業現況而言,應可從『資源整合者』向『技術領導者』移動,并透過軟件及設計技術之加值,逐漸向『軟件經濟創意者』邁進,在各項基礎建設與環境配套更形完善時,有機會在2025年成為『生活形態先驅者』。
之后應根據所確立之2015年產業愿景與角色做結構調整的依據,如農、工(制造業)、服務業各自的角色扮演,并進行相關策略配套作為的設計。從大航海時代,第一波全球化后的大國崛起歷程可以了解,當國家總發展目標確認后,策略資源應向目標集中,尤其是產業重點領域的『選擇』與『集中』策略,更需配合總體目標調整,才能有效的將資源做聚焦,目標亦較容易達成。
最后,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是產業創新情境的建立,這包括教育體制的改革、國家創新系統的重建構等,才能提升企業的創新能耐。尤其政府應扮演『環境建設』,『法令松綁』,以及『觀念開放』的火車頭,并擔任『產業團結』促成者之角色,才能有效導引產業的躍升。
…作者為資策會MIC資深產業顧問兼主任...
本文由 CTIMES 同意轉載,原文鏈接: 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cn/%E8%A9%B9%E6%96%87%E7%94%B7/0711161043BS.s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