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臺風重創南臺灣,造成重大災害,在支持救災及為同胞祈福的同時,不得不正視,環境災害已成為全球未來最嚴峻的挑戰之一。面對發生頻率、強度都持續增加的氣候異常與極端天氣現象,政府實在應該積極思考整合現有的知識與技術,評估風險與效益,跨領域推動減災之預防措施,才能有機會減緩環境災害所可能帶來的沖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84446.htm試著想像以下的未來可能理想情境:『地震、臺風一直是困擾著全臺灣人民的兩大天災,近年來氣候異常的趨勢更加重了災害的頻率與強度,李明位于中南部山區的老家一直深受威脅;不過自從「國際環境管理合作計劃」實施以來,在國外經驗的借鏡與雙方合作研發下,牽一發動全身的環境問題終于有了整合的解決之道。
由于氣候變遷的仿真技術已臻成熟,政府在早期即可據此為工業、農業、民生用水進行水資源之分配調度;國土復育十年有成,以往每當臺風季節動輒發生土石流的山區環境已大為改善,重現涵養水分、棲息萬物的功能;「看天吃飯」不再是農業的宿命,因為透過耕地的改良以及抗澇、耐旱作物的普及,收益已經大大提高,相關產業甚至成為大學畢業生最想投入的十大職場之一?!?/p>
此仿真的理想情境,其實道出了居住在臺灣這塊土地的人們的共同心聲,亦即何時民眾才能免于環境災害所帶來的恐懼與損害。尤其科技的進步與觀念的提升,是否能加速一個永續環境的到來,這都需要跨領域部門的努力。
例如在環境監測與風險管理方面,由于衛星、遙測與資通訊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們對于大氣環境的變化,不再只是被動式的追蹤,而得以主動的進行預測。為求防微杜漸,資通訊系統的整合,以匯整、判讀大量的監測數據,顯示實時環境信息,必要時能迅速通知有關單位采取行動等環境偵測與應變網絡的建立,對于位處地震帶,且屢受臺風威脅的臺灣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就監測系統而言,應具備高度的穩定性,尤其是山坡地、水源區等地廣人稀地區的監測,應盡可能利用現有資源使監測效益最大化,并留意監測裝置的準確性與耐久性??紤]到不同的天災類型,發生在不同的時間、地區,對于不同的族群與產業發生的沖擊也不盡相同。為了做好事先防范,不同情境設定下的災害仿真,將有助于掌握不同時空條件下的災害風險,并根據效益分析的結果,綜合政策、技術與管理工具的適用時機與應用對象,擬定急難救助計劃。
此外,為了公眾安全與社會安定,必須就未來氣候變遷對于環境與社會造成的可能沖擊,提出脆弱性評估,檢討現有土地利用,調整國土開發與都市計劃政策;受到直接、間接沖擊的產業,也應研擬各自的調適策略以因應新的環境條件。
而考慮到氣候變遷趨勢下所衍生的未來防災需求,應重新檢視現有的交通設施、水利工程等公共基礎建設的承載力,除了鼓勵抗震工法與材料之開發與應用等硬件設施的整備,教育、法令規范也必須同步有所因應;
最后,為能及早作好準備并降低面對災害的脆弱度,必須教育民眾面對災害的知識與能力;產業也必須考慮到未來氣候變遷對于材料、制程、乃至于需求造成的影響,方能確保未來的市場競爭力。
(作者為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本文由 CTIMES 同意轉載,原文鏈接: 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cn/%E8%A9%B9%E6%96%87%E7%94%B7/0909031708BU.s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