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遙遠的距離:科技
在CTimes的雜志編輯中,最后一頁在傳統上都由編輯奉獻一篇感性的文章,我們稱其為「人文與科技的思念」。這傳統由筆者所開創,也一連寫了有兩、三年吧。不過,每次寫她,總是又愛又恨。這單元的文筆可以柔軟、可以自我,但每當痛快疏發對山、對海、對人的感動時,總會遇到一個痛苦,那就是該如何鏈接到這本雜志的本質:科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82464.htm「那是你還沒有『通』,還沒有讓科技真正觸動到你!」
這真是一件相當吊詭的事,為何我可以為了一棟老房子、一場戲劇,或是一雙長滿了繭的雙手而感到觸動不已;但當打開最新上市的筆電、電視或手機時,心中可能感到贊嘆,但始終有種距離,是跨越不過去的。
一棟房子,由磚、瓦、木、泥、釘等打造而成,這些構成,我們很容易可以拿到,在手上把弄、在心中勾勒它的功用、感受到它的溫度。一臺PC,由CPU、內存、電阻、電容、電感、電路板等所組成,但這些名詞,一般人聽起來就覺生冷、遙遠。
即使懂得組裝,最后長成的樣子,還是PC:一個黑黑的方型盒子。當然,我可以下載很多的應用程序,可以用它來完成很多的事,例如編輯這本雜志、剪輯影片或音效來與人分享,但是,對于機殼、線路,或是軟件程序,很抱歉,就是不來電。
科技之所以令人贊嘆,也許就在于她很聰明地能解決問題。但可能也因為太方便了,所以距離更遠了。更扼腕地是,一項新科技往往無情地終結了舊科技,而且,速度愈來愈快,讓人對手邊的裝置才開始感情升溫,就準備丟到字紙簍里去了。
照相機,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曾經堅守Nikon F3、FM2數年,但終于還是為了便利,換用數字相機。可是那種「手」、「機」一體的連動感,從此就不曾再找回來過。
所以身在電子科技業,筆者反而覺得老的更快,不斷地追逐技術、報導技術,常常有種被淹沒的擔憂或人云亦云的心虛。不過,近來技術本身的推展腳步似乎緩和下來了,這對產品銷售而言,自然不利,但對于產品的內涵,卻是一件好事。
當我們對新技術的興奮感消退,才會開始認真的思考這個產品背后的價值。這也讓能夠成功整合應用、內容與服務的裝置,如iPad與將上市的Kindle Fire,成為今日的市場新寵,因為它們捉住了消費者的心。
另一個打破科技與人文藩籬的力量,則是來自于一波方興未艾的開放硬件運動。在過去,我們只能等待新產品的發表,并單方面的挑選產品。這個情況隨著開放硬件運動的發展,漸漸開始改觀。未來,即使是不懂電子、軟件技術的你我,也能輕松地組裝電子零件,發明一些你自己想用的生活工具。
這波運動,似乎以Arduino這個項目為核心在發酵,而Arduino也與Android掛上了勾,讓Android裝置也能延伸出更多的互動功能。筆者雖不曾拿到Arduino的板子來玩玩看,但看過網絡上的教學數據,看來真的蠻容易上手的,令人心動。
賈伯斯當然是一代怪才,他定義出的產品,擄獲了大多數人的心。不過,他可能了解大眾,卻不可能真正懂得「我」的獨特需求。這是DIY的樂趣,也是B&Q賣場受歡迎的原因。
有人說,一輩子要能自己蓋一棟房子,生命才算完整。未來,可能要加上一個條件:自己組一臺只屬于自己的手機或平板,才沒有遺憾。
本文由 CTIMES 同意轉載,原文鏈接: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cn/1110141532RA.shtml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