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電源與新能源 > 設計應用 > 3D電視的原理及電路解析

3D電視的原理及電路解析

作者: 時間:2013-08-19 來源:網絡 收藏

摘要:2009年12月,隨著阿凡達的大熱,消費者對3D的狂熱在國際上掀起一輪3D熱潮。在3D電影的促動下,3D市場已于2010年開始起飛。而且隨著全球消費電子廠商陸續推出一批包括電視機、監視器、筆記本電腦、藍光盤播放器、數碼相機、攝像機、電子相框等3D相關產品進軍家庭市場。據DisplavSearch的市場調研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出貨量達到420萬臺。2011年全球貨量達2 340萬臺,2014年預計將出貨達9 000萬臺。中國的產業發展備受業內外人士關注,我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平板電視市場,更是全球最大的彩電制造基地。從平板電視到互聯網電視再到3D電視,每一次技術升級,國內彩電企業總是緊跟而上。2010年3月,TCL、創維等企業開始推出3D電視;隨后在9月份,海信推出了融合網絡多媒體技術、3D顯示技術的LED背光電視:康佳一舉推出4大系列、20多款智能3D電視。文中主要闡述3D電視的原理及技術分類,并以康佳988系列3D電視為例,解析3D部分電路。
關鍵詞:3D電視;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什么都想追求“完美”,因為我們的品位高了,所以我們才想得到更高的滿足。我們的生活中充實著快樂,充實著樂趣。從黑白電視到現在智能、3D電視,我們的社會是不斷變化的,科技也是不斷變化的,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樂趣,豐富了生活的每一天。
隨著一部阿凡達電影的爆發,3D開始真正走進我們的生活。近兩年3D電視也遍地開花鋪天蓋地的襲來,走進了我們的生活。立體效果的影像將帶給我們亦真亦假的畫面效果,增添我們生活的愉悅性。

1 3D定義
3D是three-dimensional的縮寫,就是三維立體圖形,3D電視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顯示3D圖像的電視接收機。人類對于3D影像的探索已有百年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科學家發現了“視差創造立體”的原理,這可視作3D電視的起源。
隨后科學家利用不同技術試圖將3D影像引入到電視機中,先后經歷了黑白雙信道偏光分像、互補色立體分像、彩色集體三維(紅綠)等技術,逐步發展為今天的(不閃式)。

2 3D的技術簡介及分類
目前的3D技術可以分為裸跟式和眼鏡式兩大類別,裸眼式3D技術目前主要應用在商用顯示方面(以后還將應用于手機等顯示設備中);眼鏡式3D技術則集中于消費級市場,此次風靡全球的影片《阿凡達》采用的全部是眼鏡式3D技術,下面主要介紹主動快門式與
2.1 電視
主動快門式3D電視的成像原理如圖1所示:快門式液晶眼鏡分別高速開閉,通過提高畫面的快速刷新率(至少達到120 Hz)控制觀看者感知左右眼各60 Hz的快速刷新圖像才會對圖像不會產生抖動感,并保持與2D視像相同的幀數,觀眾的兩只眼睛看到快速貼換的不同畫面,在大腦中產生錯覺,最終造成“視覺位移”,在觀看者大腦中合成3D影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75769.htm

a.jpg


2010年市場中銷售的3D電視全部采用快門式,快門式3D可以為家庭用戶提高品質的3D顯示效果,這種技術的實現需要一副主動式快門眼鏡,交替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圖像以至于你的大腦將兩幅圖像融合成一體來實現,從而產生了單幅圖像的3D深度感,其優勢是3D質量高、穩定,且可以完全不損失分辨率,能夠實現1080p FULL HD輸出。缺點是技術本身相對復雜,眼鏡需要電源驅動,造價成本較高。成像方面容易形成頻閃和串擾,垂直可視角度較窄,戴眼鏡觀看時亮度降低明顯。
2.2 偏光式(不閃式)3D電視
所謂“不閃式”3D電視的產品,屬于被動式3D技術其本質是偏光式3D成像,與快門式3D利用眼鏡與電視本身共同協作產生3D影像不同,偏光式3D電視主要依靠液晶面板前端的偏振膜,將電視顯示的畫面分成有角度的偏振光,觀看者通過佩戴偏振眼鏡分別感知不同的視差畫面,最終也是由大腦合成3D影像。
通過實際觀測,偏光式3D技術的圖像效果要比快門式3D技術略差,這種技術會使畫面減半,很難實現真正的全高清3D影像。而且畫面亮度也會被大大降低。相比之下,快門式3D技術圖像效果出色,能夠保持畫面的原始分辨率,很輕松地讓用戶享受到真正的全高清3D效果。
在技術方式上,偏光式3D技術是被動接收所以也被稱為屬于被動式3D技術,輔助設備方面的成本較低,但對輸出設備的要求較高,所以非常適合商業影院等需要眾多觀眾的場所使用。圖2是一種偏光眼鏡方案示意圖。偏光方式是把左右眼的圖像光線沿兩個垂直方向進行極化處理,用偏光眼鏡對應觀看的方式。眼鏡成本低,便于佩戴,無視角限制。

b.jpg



3 、顯示要求
3.1 3D格式的介紹
在藍光3D規范推出之前,市面上除了電影院中放映的3D影片之外,用于家庭播放的原生3D影片較少,因此不少3D電影都是通過軟件轉換、制作的,標準的不統一也造成了格式眾多且混亂。因此不少格式已經很少見或者被淘汰。而現在,3D電影至少**源格式上有了統一標準,原生影片也越來越多,按照傳輸的格式來看,常見的影片格式包括:
3.1.1 幀連續(Frame sequential)
幀連續的實質就是連續發送畫面(如圖3所示),比如60 Hz的影片,就以120 Hz的速度發送每幀圖像,每幀交替顯示出來,依次針對左/右眼接收,因此,設備不需對信號進行處理,只要能夠接受相應頻率的信號并播放即可實現。從它的原理中也可以看出,幀連續的傳輸方式是針對快門式眼鏡的,也就是時分3D技術。

c.jpg


這項技術主要在DLP投影機以及PC上使用,而藍光3D標準并沒有將之納入,這種格式的優勢在于對播放設備、顯示設備而言,都無需復雜的技術,一個能夠輸出,一個能夠接受、播放即可。但是對相應的眼鏡來說,成本就比較高了,也比較復雜,此外還需要發射器以同步顯示設備和眼鏡的快門開閉信號。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