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多元化戰略,加強在華合作
答:MCU業務與閃存業務比較類似。因為我們關注的重點都是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性能,并且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工程支持。這也是Spansion區別與其它廠商的不同之處。與競爭者相比,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你的產品更好。擁有更好的性能和質量,這是我們成功的原因,將來也是它們成功的原因。
關注多樣化和高質量
問:未來Spansion是否將分為閃存、MCU、語音協處理器三大產品線?對未來產品定位和目標?Spansion NAND情況怎么樣?
答:在德克薩斯的工廠,我們能生產出4000多件不同的產品,所以我們能夠在很多個工廠設計、開發多樣的產品,這也是我們業務模式的特點,不是關注于數量,而是產品種類的多樣化。與XMC合作,也會涉及到產品多樣化。
NAND產品也表現地非常好,上一個季度剛剛翻了一番,我想下一個季度也會翻番。我們的合作伙伴海力士生產晶圓,然后交付給我們,我們再用自己的軟件和依據自身的質量標準進行包裝。在交付的時候,用Spansion的品牌交付給客戶。所以,在很多應用部件上,NAND產品都做得非常好。
問:Spansion第二季度營收如何?對于今年的營收表現,有什么展望?
答:第二季度(不包含剛收購的富士通部門)的營收數字表明:銷售額1.95億美元,非GAAP調整后毛利率33.6%,非GAAP調整后運營收入1840萬美元,即銷售額的9.5%(利潤率)。可見,Spansion持續盈利。在過去3年,每個季度的利潤率都是10%左右。我們認為下一季度還會按照這個比例進行增長。我們知道最關鍵是成本。Spansion與合作伙伴都承諾,持續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而且這一點也是唯一能夠持續不斷對設計和研發進行投入的前提。
與XMC合作
問:與XMC(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公司)有哪些合作?
答:XMC將獲得Spansion浮柵NOR閃存技術授權,成為我們的中國合作伙伴。在XMC現有的300mm晶圓廠的基礎上,我們會繼續擴大Spansion專屬授權的65納米、45納米、32納米以及MirrorBit閃存科技。今年晚些時候,我們還會推出32nm的產品,目前還在開發階段。
問:Spansion還有其他代工廠,在產能和技術上是怎么分配的?
答:我們的合作伙伴還包括生產NAND的海力士,還有在嵌入式非自動的存儲上的合作廠商UMC(聯電),現在又收購了富士通的MCU和模擬業務。我們關注的主要是質量和成本,在過去三年與XMC合作中,發現他們在成本和質量控制上都非常出色。同時,我們也是XMC的第一大客戶,將來也會如此。
問:為什么會選擇XMC?
答:我們和XMC的合作始于SMIC。XMC很好地繼承了SMIC(中芯國際)在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和成本控制上的優勢。而且全球做內存的工廠本來就不多,更不要說做32nm的工廠了。所以我們認為XMC是完美的合作伙伴。
中國戰略
問:收購后,Spansion對中國MCU市場和產品有何戰略調整?
答:Spansion在中國有很多客戶,收購的富士通MCU和模擬部門也在中國有設計開發的團隊,所以在中國會有很多機遇。例如最近我們將會有一個MCU的產品,主要用于建筑內部的能源管理,以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互聯性。所以在建筑節能、汽車節能等領域將開發新的產品。另外用于家用電器的MCU也會在日本進行設計,并通過我們的合作伙伴XMC進行生產,最后在中國進行銷售。還有,在消費電子方面,我們關注家電、娛樂設備、攝像機等。
另外補充一點,我們還收購富士通的模擬業務,所以我們在功率管理、轉換器、調節器等都會推出新的產品。我們很快就會接手中國客戶,如LED照明、游戲機、攝像機、醫療設施領域的客戶。因為我們已經有現成的產品可以投放到中國市場,所以不久之后也可以在中國進行生產。
問:Spansion 如何看待中國市場?在中國有什么發展或投資的計劃?
答:我們的中國團隊有350名優秀人才,負責芯片的設計開發、軟件開發,還為客戶提供高質量得應用支持工程師。我很慶幸有這么多人才幫助Spansion在中國拓展業務,并將持續增加在中國的投入,尤其是在消費類電子市場,如電視、攝像機、家用電器還有游戲機等。另外,我們也注重工業方面的發展,如機器自動化、智能能源、醫療設備、網絡連接等,還有汽車業。中國是我們很重要的市場,我們在中國的業務表現也非常好。
問:在中國,價格很重要。對于競爭對手的低價策略,Spansion有什么應對措施?
答:我們在歐洲、北美、南美、東南亞、印度、日本、韓國和中東,都參與當地市場競爭。這些市場和中國市場都是一樣的,在MCU、模擬和內存方面的產品競爭也很激烈。我們也努力使產品具備最高的系統性能和最低成本。
無論在中國、歐洲還是北美,低價策略總是常勝的、奏效的,我們也明白這一點。所以長期以來,在中國市場也會像歐洲、北美市場一樣,關注成本問題。對此,我們已經制定了計劃,也有取得成本競爭成功的佳績。如果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我們也不會這么多年進入中國市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