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數百億元建生產線 集成電路芯片產業人才緊俏
據《新聞晚報》報道,當你每天刷公交卡通過地鐵閘機時,有沒有意識到,它們內含的智慧芯片由上海科研人員制造?近日,在由楊浦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上海院士風采館、上海院士中心聯合主辦的“科普之旅,老少同樂”夏令營上,82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名譽會長鄒世昌為聽眾介紹了上海集成電路芯片的發展狀況。在鄒院士等一批上海科研人員的參與下,浦東已建成兩條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實現了交通卡、社保卡、二代身份證、3G手機、數字高清電視的芯片國產化。他指出,集成電路芯片產業在我國屬于朝陽產業,亟須年輕人才的加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64512.htm鄒世昌院士表示,集成電路芯片是電子產品的“心臟”,計算機、手機、照相機……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要用到它。過去,我國電子產品的集成電路芯片嚴重依賴進口,但作為核心技術產業,在該領域受制于人絕非長遠之計。為此,曾參與研發鈾235、鈾238分離膜,為我國原子彈做出貢獻的鄒世昌,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在浦東參與建設了華虹NEC、宏力和華力半導體等集成電路公司。
據鄒院士介紹,集成電路的制造需要超凈環境,潔凈程度是手術室的1000倍,因此,其生產線的建設非常“燒錢”。以他在浦東參與建設的兩條集成電路生產線為例,每條生產線的投入都高達100億元人民幣。由于投入很高,設備折舊也很快,集成電路公司要實現贏利很困難。“我們兩個工廠在虧了8年后,終于打平,如今實現了贏利,每年利潤有6000萬美元。”鄒世昌說。
鄒院士透露,根據國際上該產業的發展趨勢,上海計劃興建一條新的集成電路生產線,投資金額預計近150億元人民幣。這條生產線建成后,將實現在12寸晶圓上制造芯片,加速我國電子產品“心臟”的國產化。
“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規模還比較小,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技術上與發達國家相比落后了二代,所以我們必須迎頭趕上。”鄒世昌說道,“我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報考微電子專業,在這一領域大有可為!”
pic相關文章:pic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