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格科趙立新:要做出真正有創新力的IC企業

格科趙立新:要做出真正有創新力的IC企業

作者: 時間:2013-08-29 來源:中國電子報 收藏

  時間:2013年7月23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64424.htm

  地點:電子(上海)有限公司會議室

  人物:電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趙立新

  中國電子報副總編輯 任愛青

  成功創業離不開機遇運氣和直覺

  任愛青:十年磨一劍,今年正好是電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十年。格科微不但實現了銷售額每年近70%的增長,而且成就了在國內圖像傳感器市場的霸主地位,作為公司的創始人和領軍人,你認為是哪些因素促成公司的高速成長?

  趙立新:這些年格科發展得比較順利,得益于天時和地利。格科前幾年趕上了中國中低端智能手機蓬勃發展的潮流,有機會在本土的中低端圖像傳感器市場率先取得突破。格科的發展也離不開產業鏈的相互支持,尤其是當時中芯國際正在尋求圖像傳感器項目的合作伙伴,而格科又剛好被選中為最佳合作伙伴,幫助了中芯國際建立圖像傳感器晶圓工藝線,SMIC承擔技術研發費用,造就了雙贏的成績。2003年,國內還沒有圖像傳感器芯片相應的前道工藝制造技術,引進技術需要2億美元。由于格科與SMIC合作,最后只花了兩千萬美元圖像傳感器芯片流片就取得成功,節省了格科大量的資金。SMIC前道工藝制造的配合和支持,對格科的成長壯大發揮了重大的功效。

  有了SMIC前道工藝線的配合,格科在設計、工藝等方面做得非常極致,同時也有非常多的創新,工藝非常簡潔。當時格科做出的芯片成本是同行的一半,性能卻能達到相近。憑借明顯的性價比優勢,格科的產品很快在市場上形成壟斷地位,格科已經成為目前手機單一芯片市場份額最高的公司。而且,當格科的第一個獨立產品上市時,恰好遇上市場缺貨,于是,公司不但開始贏利,還一舉拿到紅杉和華登國際的資本投資。

  格科當時能有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運氣,絕不是一般企業能順利擁有的。2003年,我拿到第一筆200萬美元的投資,一個人單槍匹馬殺回中國。后來又拿到第二輪風險投資340萬美元,再加上自己的幾十萬美元,公司總共用了600萬美元。而其他企業可能是一個團隊在做,拿到的錢也很多。一個人回來后,帶的都是清華的學生,現學現賣,不僅做設計,還有研發工藝,一整套流程都是我們自己在做。等到第二輪風投進來以后,才聘請了專業人士。

  任愛青:市場機會和客觀條件對每個企業都是均等的,有的企業技術也不差,但技術好的公司也不一定在市場上成功,這是為什么?

  趙立新:除了這些客觀的機會,也有一些主觀因素,那就是生意直覺和對市場先知先覺、研判掌控的能力。還要產品好,特別是產品符合市場需求,比如說中低端手機市場,需要性能較好、但價格特別有優勢的產品。中國手機市場規模每個月也就是六七千萬部,我們3、4月每月出貨量是8500萬顆傳感器芯片,出貨量相當大。格科目前是全球低端圖像傳感器最大的供應商。

  任愛青:你能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嗎?

  趙立新:有一次,我們和國內一個同行同時做手機圖像傳感器芯片,我們做的芯片與國外產品兼容,但成本比較高;而同行做的芯片成本比我們低30%,但不兼容。我當時就判斷出4~5個月后國外芯片會缺貨,格科的產品,應該走兼容的路線,不應該冒著極大的風險開足馬力生產,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果然不出所料,4個月后國外芯片缺貨,我們兼容的芯片剛好可以補缺,這就一舉奠定了我們在“江湖”的地位。所以在市場眼光方面,競爭對手與格科還是有差距的。

  改變世人對中國品牌看法 做真正有創新力的IC企業

  任愛青:格科成長的十年一直是行駛在高速路上,當公司規模越來越大,你覺得公司發展會不會遇到平臺期?是在傳感器領域永遠做下去,還是會涉足其他的領域?

  趙立新:我不是一個狹隘的人,以后不會只做傳感器,當然會關注一些影響企業發展的技術關鍵點。我們不管做什么生意,都會保持開放的理念、開放的心態。我們會把核心技術研發做得很透徹,有一招鮮才吃遍天。但是這不等于做了木匠就不敢去打鐵。

  任愛青:格科有新的戰略方向了嗎?

  趙立新:我們先踏踏實實地把傳感器領域做好,我們芯片的顆數占全球的25%以上,但銷售額現在只占全球份額的3%,所以我們要往高端發展,逐步地占到全球銷售額的10%、20%的份額。當然,這也不只是為了賺錢。我們會根據中國經濟的發展來定位格科技術產品的方向,希望在國內打造一個集海外技術、自身原創技術、中國高效運作、持續創新于一體的成功商業模式,將海外的技術和我們自主創新技術在中國的高效平臺上運營,做出優異的成績。

  任愛青:正如你剛才說的,設計是創造性勞動,那么對企業來說,創新力是核心競爭力的體現,國內企業如何不斷提升創新力?

  趙立新:企業首先要有高效率,像華為;其次要創新。另外,團隊、核心人物在今天的創新中越發關鍵,企業高層要有創新的眼光、理念和魄力。現在的創新往往涉及幾年、十年、幾十年的規劃,需要幾億、幾十億、幾百億美元的投入。創新如果不是公司的最高層推動,不可能執行。

  任愛青:中國企業如何才能成為真正創新型的公司?

  趙立新:我堅信在中國能夠做出真正創新型的公司。我年輕時靠獲得國家創造發明獎保送進大學受教育,所以我非常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做出一家真正有創新力的公司。我在國外很多年,國外并不認為我們有創新力,中國企業往往是“便宜、廉價、低質”的代名詞。我們格科的使命就是要改變世人對中國產品的看法。我認為,中國的工程師非常有天賦,中國企業非常有創新能力,能做出非常有創意的產品。當然,企業首先要生存。拿我們自己來說,在前七八年甚至前十年都在為生存而戰,理想還比較遙遠。

  任愛青:贏利能力弱是國內IC設計企業普遍面臨的困境,格科之前一直是主打中低端市場,格科目前的贏利水平和能力如何?

  趙立新:賺錢并不是很難的事情,主要是要把握好發展和賺錢之間的平衡,要有好的產品、好的團隊、好的規劃、好的執行力。我們目前的贏利水平并不低,我們賺錢主要還是靠創新力,靠我們的工藝、設計優化,還有營銷模式、服務模式。與國外對手比,我們有明顯優勢。憑借這些優勢,自然會比較賺錢。

  任愛青:你認為,國內IC設計企業如何保持持續的創新能力?

  趙立新:半導體行業就是這樣的特點,不像傳統行業不太容易出現新的公司,在高科技領域顛覆性的創新會改變一個行業。

  怎么保持一個企業的持續的創新力,很具有挑戰性。我們也在思考,也沒有太好的答案。

  任愛青:現在格科500萬像素的產品已經實現小批量生產,什么時候可以上量?如何向高端發展?

  趙立新:我們已小批量生產出5M BSI攝像Sensor,由于BSI后段廠商的配合,進入了1.4μm俱樂部,良率也達到90%以上。格科500萬像素、800萬像素的產品同時在研發,大概明年可以放量,關鍵是要看臺灣高端制造工藝方面的進展。當我們在關鍵地方突破后,會很快在高端市場占據更大的份額。

  目前格科的市場份額比較大,上個月某天就破紀錄地出了600萬顆芯片。明年我們的銷售額會再更高一些。不過,相對的格科可能不會像以前那樣指數級增長。我們前年的銷售額1.9億美元,去年只有2億美元,雖然銷售額沒怎么增長,但是利潤卻增長了25%。我們現在的目標是朝著70億~80億美元的全球市場進軍。隨著高端產品銷售的增加,預計今年銷售收入會增長40%~50%。

  任愛青:手機市場增速在放慢,是否會對公司的發展造成壓力?

  趙立新:手機市場占我們銷售額的90%,所以說手機贏了,就都贏了;手機輸了,就都輸了。但我們在全球的份額太低了,只有3%,我們在邁向手機高端市場,向海外市場突破,這些都任重而道遠。

  任愛青:你對格科目前的發展水平如何評價,你對格科的未來有怎樣的愿景,你希望把格科打造成一個什么樣的公司?

  趙立新:我對格科的現狀不是很滿意,離我的理想還是很遙遠。我們剛剛過了生存關口,還在繼續發展當中,包括管理、組織架構、戰略發展,都需要不停地學習。另外我對公司產品不是很滿意,我們應該把國外產品打敗。雖然目前我們的性價比最高,但我還希望做出性能最好的產品,實現我狂熱的夢想。我們尊重別人的創新,但我們自己也更需要創新。格科的專利數量非常多,也有很多創意,在與海外對手的競爭中,我們不僅要贏對手而且要讓對手心服口服。

  三個機會抓住兩個 戰略方向不能選錯

  任愛青: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整個產業界在都在重新洗牌。中國IC設計企業在移動互聯時代有哪些新的市場機會?

  趙立新:依我十年創業的經歷來看,戰略性機會并不多。我回國時,遇到三個機會:一個是傳感器,這是一個戰略發展方向。另一個是FLASH,當時國外一個團隊找我做,但我最后還是沒有下定決心,其實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第三個機會就是移動互聯網,我做了“我查查”。這次雖然遭到公司、董事會等所有人的反對,但我立場很堅定,力排眾議,堅持做下去了。

  對于做企業的人來說,一輩子可能只會遇到一兩個戰略性機會。我一共遇到三個戰略性機會,中了2個,丟了1個,給自己打66.6分。當然,戰略方向對,也不一定會成功,還要一些機遇和運氣。但戰略方向一旦錯誤,就基本沒戲了。一個公司可以犯任何錯誤,但是不能犯戰略發展方向的錯誤。我很幸運,得到了做傳感器的機會,但這不算選,這是命,因為我只會做傳感器。而做“我查查”,這是我的判斷與選擇,我覺得這種機會是不能錯過的,雖然有失敗的可能,也不會遺憾。但是如果失去了這么好的機會,會覺得很可惜。FLASH的錯過,是我個人商業判斷中犯過的最大錯誤。其他錯誤可以原諒,這種錯誤對企業家來說是不能原諒的。

  任愛青:你既是格科的董事長也是我查查的董事長,你覺得做IC設計和做移動互聯網,哪個更具挑戰性?做移動互聯網什么是成功的商業模式?

  趙立新:很簡單,做IC每一步都不能錯,錯一步就不能成功;做網站是只要做對一個就可以成功,就是抓住了客戶需求。我覺得做IC更具挑戰性一些,做移動互聯網需要運氣成分多一些,在移動互聯網贏利模式清晰的只有游戲,別的大家都不清楚,我也在思考。

  任愛青:格科白手起家,經過十年的發展已經做到2億美元的規模。自2000年以后,有許多出國留學人才都回國創建IC設計企業,但并不是所有的海歸都能取得成功,這是為什么?

  趙立新:從中國企業的發展來看,90%的企業輸在戰略發展方向上,執行力沒問題,犯點小錯誤死不了,關鍵是看準了企業發展戰略,堅持。李彥宏、馬云、馬化騰都犯過錯誤,但是他們看得準,堅信并堅持下來,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手機是最后殺手級消費產品 IC設計中低端市場整合加快

  任愛青:格科在圖像傳感器芯片領域的崛起,對原來的生態系統帶來了哪些改變,帶來了哪些機會?

  趙立新:2003年,我回國創業時,產業鏈封裝和制造的條件都不具備,但說實在,我的運氣真的不錯。一方面我們支持產業鏈企業,另一方面也是產業鏈在支持我們,并自然而然形成產業集聚的效應。目前,我們是中芯國際在國內的第一大客戶,而且還要求他們擴產。我們的訂單可以滿足中國兩個封裝廠75%的產能,有一家彩色鍍膜廠幾乎全部給我們配套。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支持了整個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所以我們很幸運,也很自豪,這也是我們的競爭優勢所在。

  對于手機制造商來說,由于我們在工藝優化、電路設計和減小尺寸方面的創新,不但Mask layer可做到比海外競爭對手少20%,同樣的晶圓生產的芯片數量也比對手多1/3。所以,我們的成本低很多,可以給客戶更好的價格,從而讓手機廠商獲得高性價比的產品。

  任愛青:“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是國內IC企業普遍的境遇。格科做傳感器芯片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你是如何應對的?

  趙立新:國內也有不少企業在做傳感器產品,但這個行業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國內很有技術實力的公司,他們雖然打敗了很多世界的強手,但在產品上市時間上輸給了我們。我們比他們的出貨量大好幾倍,東西好、成本低,而且規模、品牌、研發、工藝、技術都有明顯優勢,如此一來國內的追兵很難有機會的。

  任愛青:你覺得在手機領域國內IC設計公司成功的幾率有多大?

  趙立新:整個全球半導體領域都是過度投資,整個行業已完成洗牌了,格局已定。手機市場還有些機會,但是手機的許多外圍芯片不斷被基帶芯片整合,很容易被吃掉,這也說明這并不是最好的戰略點。但圖像傳感器主要是感光技術,是不可能被整合,但它是完全不同的技術領域,創業公司很難有機會,除非這個公司特別優秀。

  任愛青:你覺得移動互聯領域有機會嗎?

  趙立新:移動互聯機會稍微多一點,現在只有游戲和廣告業務可以賺錢,但游戲并不是一個持續的商業模式,所以要在移動互聯領域賺錢有難度。我做移動互聯網“我查查”比較順,剛開始我還鼓勵大家去做移動互聯網,但現在不鼓勵了,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我那樣的運氣。在移動互聯網領域,互聯網巨頭的先發優勢太突出。

  任愛青:手機之后,IC市場會出現下一個殺手級應用?

  趙立新:不太存在。移動智能終端是消費類市場最后一個殺手級應用,沒有其他東西能突破它。現在出現的穿戴式終端,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是一個時髦產品,會很快過去,不會有太大的前景。

  任愛青:現在很多國內設計企業的業務還集中在中低端領域,這些企業還有沒有發展空間?是不是最終要被整合?

  趙立新:國內設計業的洗牌會加快,中低端領域越來越難做,大魚吃小魚是必然趨勢。中國IC設計企業有運營的優勢,但是如果沒有特別創新的技術,還是不具備核心競爭力,也無法與國外對手競爭。

  中國IC設計企業有些會被淘汰,有些會被國外企業并購,這就要求企業必須有戰略眼光和持續創新能力。現在中國的海外人才正在不斷回流,本土人才也在不斷學習提升,這都要有一個過程。經過市場的大浪淘沙,只有那些有非常清晰的經營理念,技術積累、資金、人才和團隊優勢都具備的公司,才會在中國生存。中國企業突破瓶頸,野蠻成長起來后,會很容易打敗國外企業。中國IC設計領域未來會出現幾家寡頭壟斷的格局。

  任愛青:從IC設計企業角度來說,你希望國家應該出臺哪些政策?

  趙立新:產業政策上,需要用國產率和稅收優惠來支持企業的發展。大陸因為有本土消費市場,在IC領域更具優勢。我們有很多的優秀人才逐步流向海外,現在吸引這些人才回歸的時機已經成熟。前些年我們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做得比較好,現在有點放松了。當然,現在吸引人才的方面也應該改變,應該用企業主導而非政府主導的方式。

  國家在宣傳、科技政策上也要注意打造吸引海外人才的軟環境,樹立中國半導體行業里成功的典范,積極進行正面輿論導向。雖然,現在中國所有半導體企業規模加起來還比不上一個高通,但差距也正是機會所在,這也證明中國IC產業會有很大發展空間,今后會越來越好。

  趙立新

  格科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為公司最早發起創立人之一,IC設計專家。

  1990年7月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本科畢業,于1995年7月獲得清華大學微電子專業工學碩士學位。1995年10月赴新加坡國家特許半導體廠工作,擔任工藝工程師,1997年任高級工程師。1998年6月于美國加州ESS Technology,Inc,擔任高級工程師,從事可視電話圖像傳感器、DVD芯片的研發和測試工作。2001年于美國Advanced Communication Devices,Corp,擔任模擬設計高級工程師及項目主管,從事通信,手機基帶芯片設計。擁有專利58項。

  2003年9月,他回國創立了格科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將自己的關鍵專利和技術運用到CMOS圖像傳感器領域,并致力于推動CMOS的圖像傳感器的產業鏈的國產化,格科微電子是中國第一家率先成功量產圖像傳感器的高科技公司,填補了國家在該行業的空白。國內第一顆量產的CMOS圖像傳感芯片、第一顆基于BSI工藝的5M像素CMOS圖像傳感芯片以及第一顆BSI工藝的2M像素CMOS圖像傳感芯片都是出自格科。2010~2013年格科連續被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授予中國十強企業稱號。

  2010年創建我查查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任董事長兼CEO。在移動互聯網累計用戶數突破1億。公司榮獲2012~2013年度中國移動互聯網生活信息應用最佳創新力獎。



關鍵詞: 格科微 IC設計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