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繼模式在OFDMA系統中的應用設計
在AP/中繼站和移動節點之間,以及AP和中繼站之間,一般通過TDD的方式來實現上行/下行的分割。然而,FDD在單跳鏈路上也可以通過這個概念來實行,同時一種混合的FDD方法可被用于多跳連接。相對而言,FDD的多跳實現相比TDD的多跳實現要復雜,特別是硬件方案。本節主要以TDD為例來進行論述。
圖6中,通過基于兩個固定中繼站的部署,對子載波被動態分配給多跳和單跳的話務量的概念進行模擬。在這個場景中,最多支持三跳。最初的兩跳通過AP和兩個固定中繼站之間多跳子頻段來實現,在中繼站2和MN3(移動節點3)之間的第三跳通過單跳頻段3(SH3)來實現。在圖6中,在該種拓撲下,不同的帶寬分配被標示出來。MHl頻段用于AP和FMHNl(SHCommunication and MHCommLmication over FixedRelay Stations,這里指固定中繼站)之間的雙向多跳話務量,和SHl區域的單跳話務量共享子載波,SHl區域的移動節點直接被AP服務。MH2區域和SH2區域的多跳和單跳話務量,同樣通過動態的方式共享子載波。在SH3區域中話務量將獨占所有子載波,因為已經沒有更多的多跳連接存在。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58078.htm
2.2 在MS一OFDMA中的子頻段帶寬設計
由于從AP到移動節點的下行話務量被分布給單跳區域,而從移動節點到AP的上行話務量被匯聚,這導致針對多跳連接,朝向AP和因特網方向的帶寬需求逐步增長。這通過分配給AP附近MH鏈路更高數量子載波來考慮這個需求,比如圖6中的MHl鏈路。然而,其他不同子載波分配方式也是可能的,比如當很重的本地話務量或單跳區域間通過中繼站而不是AP傳送大話務量時,MHl將比MH2分配更少的子載波。
由于我們期望MH鏈路上的話務通過高增益天線在LOS環境中實現,因此相同帶寬條件下,單位頻譜數據速率比AP/FMHN和MN之間的最后一跳鏈路要高很多;因而,如果假設所有的話務量都來自/去往AP和因特網,分配給多跳鏈路的載波數量能夠比單跳鏈路上需要的少。此外,被最后一個中繼服務的移動節點,比如MN3,會經歷最高數量的跳數才能到達因特網。針對這些移動節點的最大分配帶寬,例如SH3區域,部分彌補了這種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所經歷的不同鏈路的時延。
另一方面,需要對小區尺寸進行合適的選擇。相比FMHN服務的小區而言,最后的小區(SH3區域)將變成最大的小區(覆蓋更多的移動節點)。這種小區規劃能確保在整個部署區域內每個用戶都有一個恒定的數據速率,這是在未來移動通信系統中,部署方案的一個研究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