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總線CANbus與RS-485之間透明轉換的實現
CAN現場總線技術是德國BOSCH公司于80年代初為解決現代汽車業中眾多的控制與測試儀器之間的數據交換而開發,目前已逐步應用到其它領域的一種符合國際標準的串行數據通信協議。CAN的主要技術特點有:
(1)對等網絡結構,網絡上任意節點可在任意時刻向網絡其它節點發送信息,不分主從,通信方式靈活。
(2)采用非破壞性總線仲裁技術,網絡中的節點可以分成不同的優先級,當多個節點同時向網絡上傳送信息時,優先級低的節點主動暫停數據發送,而優先級高的節點可不受影響地繼續傳送數據。之后,按優先級高低,其它節點在總線空閑時依次進行被暫停的數據傳送,有效地避免了總線沖突。
(3)每一幀的有效字節數最多為8個,幀傳送時間短,受干擾概率小,重發時間短。每一幀信息都有CRC校驗及其它檢錯措施,通信誤碼率低。
(4)網絡節點在錯誤嚴重的情況下,具有自動關閉總線接口的功能,避免影響總線上的其它節點的正常操作。
(5)通信距離最遠達10km(5kB/s),通信速率最高可達到1MB/s(40M),節點數目實際可達110個。通信介質采用雙絞線,也可用光纖。
2 實現方法
CAN現場總線與RS-485總線的主要區別是:CAN總線是以幀為單位進行數據通信的,且每幀均攜帶對應的ID標示符,而RS-485是以字節為單位進行數據通信,不帶任何其它附屬信息。如果不考慮幀中的ID標示符,那么這二種總線傳輸的信息就可以認為完全相同。考慮到絕大多數應用CAN總線的場合都不可能分配完系統中的ID標示符資源,因而在系統中可以另分配一至多個ID標示符給RS-485總線數據,即給總線透明轉換電路所用,收、發數據的ID標識符可以不相同。CAN總線系統中的公用主控設備一般被設置成直通狀態,它可通過發送、接收具有不同ID標示符的不同數據幀,方便地對網絡中的各種設備進行管理和控制。對那些純粹靠幀數據本身而忽略ID標示符的系統來說,這種不同總線之間的轉換更加簡單。
實現二種總線之間的透明轉換的基本過程是這樣的:電路加電進入正常狀態后,首先以電路中保存的參數(如未初始化則以缺省參數)對二個總線通信端口分別進行初始化,并將所有通訊端口設置成中斷接收工作方式,在啟動內部看門狗(Watchdog)后,電路等待外來數據的中斷。一旦某一總線端口有有效數據進入,電路首先將這些數據讀入內部數據緩沖區,置相關內部標志,關閉其它端口的中斷,以使接收端數據能及時被接收到。在下一數據到來之前,電路將及時通過另一端口將緩沖區中的數據轉發出去,直到緩沖區空。在這種轉換過程中,如果數據是自CANBUS一端流入,則電路只將幀內數據讀入到緩沖區。相反,則電路在轉發數據之前自動按設置將設定ID標示符加到發送信息中,一旦轉換過程結束,所有端口又被允許中斷接收。電路中緩沖區一般可配置8k~32K字節的靜態RA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