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結構框架基礎模型
結合供應鏈的定義和結構模型,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簡單的供應鏈模型(如圖),我們稱其為模型I。模型I清楚地表明產品的最初來源是自然界,如礦山、油田、橡膠園等,最終去向是用戶。產品因用戶需求而生產,最終被用戶所消費。產品從自然界到用戶經歷了供應商、制造商和分銷商三級傳遞,并在傳遞過程中完成產品加工、產品裝配形成等轉換過程。被用戶消費掉的最終產品仍回到自然界,完成物質循環(如圖中的虛線)。

很顯然,模型I只是一個簡單的靜態模型,表明供應鏈的基本組成和輪廓概貌,進一步地可以將其簡化成鏈狀模型II(如圖所示)。模型II是對模型I的進一步抽象,它把商家都抽象成一個個的點,稱為節點,并用字母或數字表示。節點以一定的方式和順序聯結成一串,構成一條圖學上的供應鏈。在模型II中,若假定C為制造商,則B為供應商,D為分銷商;同樣地,若假定B為制造商,則A為供應商,C為分銷商。在模型II中,產品的最初來源(自然界)、最終去向(用戶)以及產品的物質循環過程都被隱含抽象掉了。從供應鏈研究便利的角度來講,把自然界和用戶放在模型中沒有太大的作用。模型II著力于供應鏈中間過程的研究。

1.供應鏈的方向
在供應鏈上除了流動著物流(產品流)和信息流外,還存在著資金流。物流的方向一般都是從供應商流向制造商,再流向分銷商。在特殊情況下(如產品退貨),產品在供應鏈上的流向與上述方向相反。但由于產品退貨屬非正常情況,退貨的產品也非本書嚴格定義的產品,所以本書將不予考慮。我們依照物流的方向來定義供應鏈的方向,以確定供應商、制造商和分銷商之間的順序關系。模型II中的箭頭方向即表示供應鏈的物流方向。
2.供應鏈的級
在模型II中,定義C為制造商時,可以相應地認為B為一級供應商,A為二級供應商,而且還可遞歸地定義三級供應商、四級供應商……;同樣地,可以認為D為一級分銷商,E為二級分銷商,并遞歸地定義三級分銷商,四級分銷商……。一般地講,一個企業應盡可能考慮多級供應商或分銷商,這樣有利于從整體上了解供應鏈的運行狀態。
(二)供應鏈的模型Ⅲ:網狀模型
事實上,在模型II中,C的供應商可能不只一家,而是有B1,B2,…Bn等n家,分銷商也可能有D1,D2,…,Dm等m家。動態地考慮,C也可能有C1,C2,…,Ck等k家,這樣模型II就轉變為一個網狀模型,即供應鏈的模型III(如圖)。網狀模型更能說明現實世界中產品的復雜供應關系。在理論上,網狀模型可以涵蓋世界上所有廠家,把所有廠家都看做是其上面的一個節點,并認為這些節點存在著聯系。當然,這些聯系有強有弱,而且在不斷地變化著。通常,一個廠家僅與有限個廠家相聯系,但這不影響我們對供應鏈模型的理論設定。網狀模型對供應關系的描述性很強,適合于對供應關系的宏觀把握。

1.入點和出點
在網狀模型中,物流作有向流動,從一個節點流向另一個節點。這些物流從某些節點補充流入,從某些節點分流流出。我們把這些物流進入的節點稱為入點,把物流流出的節點稱為出點。入點相當于礦山、油田、橡膠園等原始材料提供商,出點相當于用戶。圖中A節點為入點,F節點為出點。對于有的廠家既為入點又為出點的情況,出于對網鏈表達的簡化,將代表這個廠家的節點一分為二,變成兩個節點:一個為入點,一個為出點,并用實線將其框起來。如圖4-5,A1為入點,A2為出點。同樣地,如有的廠家對于另一廠家既為供應商又為分銷商,也可將這個廠家一分為二,甚至一分為三或更多,變成兩個節點:一個節點表示供應商,一個節點表示分銷商。也用實線將其框起來。如圖,B1是C的供應商,B2是C的分銷商。

2.子網
有些廠家規模非常大,內部結構也非常復雜,與其他廠家相聯系的只是其中一個部門,而且內部也存在著產品供應關系,用一個節點來表示這些復雜關系顯然不行,這就需要將表示這個廠家的節點分解成很多相互聯系的小節點,這些小節點構成一個網,稱之為子網(如圖)。在引入子網概念后,研究圖4-7中C與D的聯系時,只需考慮C2與D的聯系,而不需要考慮C3與D的聯系,這就簡化了無謂的研究。子網模型對企業集團是很好的描述。

3.虛擬企業
借助以上對子網模型過程的描述,我們可以把供應鏈網上為了完成共同目標、通力合作、并實現各自利益的這樣一些廠家形象地看成是一個廠家,這就是虛擬企業(如圖)。虛擬企業的節點用虛線框起來。虛擬企業是在經濟交往中,一些獨立企業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標在一定時間內結成的相互協作的利益共同體。虛擬企業組建和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相互協作而產生的效益,一旦這個目的已完成或利益不存在,虛擬企業即不復存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