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49515.htm
2007年11月3日 參加了嵌入式 系統 設計師 的考試,意外的考進了全國50名。最近受導師所托,尋找這份試題和答案 。而然在網上只能找到真題卻沒有發現答案 。雖然《2007下半年試題分析 與解答(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指定用書)》這本書已經出版,里面有這部分題目的分析 和解答,但是我不打算為了這次而花40多塊錢買那本書。無奈之下,只有自己硬著頭皮做了一遍。盡管考試得了不錯的成績,可是再一次在可以查閱資料的情況下做這份題目,卻花就幾乎一個下午。由此可見,知識這個東西,如果丟下一定的時間,就會慢慢被遺忘了。籍著這次機會,我將自己做題的分析 過程和對考點的體會做了一個小小的總結。一方面提供一份不是標準的網上參考答案 ,可以和標準答案對比一下,更希望的是和讀者進行交流,指出提供答案的錯誤,提高自己的水平。另外一方面或許能給正在準備下一次嵌入式 系統 設計師 考試的朋友一點小小的借鑒和幫助。
在我準備嵌入式 系統 設計師 的過程中,主要參考了下面三份官方的資料: 1、嵌入式系統設計師考試大綱 2、嵌入式系統設計師教程(以下簡稱:《教程》) 3、2006年下面下半年嵌入式系統設計考試真題 在準備階段的前期,先仔細研究一下考試大綱,明確考試的內容和要求,可以大膽的猜測一下出題者思路,對大綱的內容稍微分一下類,重點復習、一般復習、一般了解等等,見仁見智。嵌入式系統設計師的考試內容太多,太廣泛了,包括嵌入式系統的一些基礎概念、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數字邏輯電路基礎、微處理器原理和接口技術、嵌入式軟件設計、實時操作系統的各種概念和相關理論、軟件設計和項目管理、需求分析和軟件測試、系統設計和具體應用等等。如果不對這些內容進行分類排序,在有限的時間內要進行全面的復習難度比較大。曾經想把我的復習提綱和筆記整理出來供大家借鑒,可是發現自己實在太懶了。 就我這個的復習來說,首先對2006年的考試真題進行徹底的分析,每一道題目其實就是一個考點,對這些題目的提綱和選項進行分析,根據這些內容在《嵌入式系統設計師教程》中,找到對應的章節和出處,有些可能是教程外的,但是這些內容是少數。對于75道題目,我們只要把握50道就可以通過了。因此,我覺得根據真題的考點和自己總結的重點,對《嵌入式系統設計師教程》進行研讀和分析,有時間的話可以多參考一些關于ARM、單片機和操作系統的內容,我想這樣的復習應該可以順利通過嵌入式系統設計師的考試的。 在復習過程中,以《嵌入式系統設計師教程》為主,要多看,反復的看。很多東西需要理解的記住,例如操作系統的的進程調度、內存地址的計算、程序變量的內存分配、頁式存儲的虛擬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計算等等,這些既是難點又是考試的重點,而然一旦你掌握了它的實現原理,那么無論題目怎么變換你都可以輕易對付的。第一遍通本細看,勾畫出相應的重點;第二遍進行研讀,記住一些必要常考的概念,理解重要的工作原理等等,并將這些東西紀錄在一個筆記本上。在晚上睡覺前或者臨考的時候,把這些紀錄的重點反復復習(我覺得這個方法效果很好,效率很高)。接著就可以快速的復習《教程》中的內容,一方面進一步加強重點知識的復習,另外一方面在鞏固重點內容的基礎上,再慢慢掌握其他內容。這樣一遍一遍,一次一次的看書復習,再研究研究真題,很自然你的考試水平就上去了。 言歸正傳,下面開始紀錄我的做題過程。由于知識、時間和精力有限,如果發現錯誤,或者有值得交流的地方,盡可評論,也可以E我:ohy3686@163.com。 上午題(75道選擇題)
第1和2題:
在指令系統的各種尋址方式中,獲取操作數最快的方式是_(1)_。若操作數的地址包含在指令中,則屬于__(2)__方式。
(1)A. 直接尋址 B. 立即尋址 C. 寄存器尋址 D. 間接尋址 (2)A. 直接尋址 B. 立即尋址 C. 寄存器尋址 D. 間接尋址 [個人分析]:
尋址方式是衡量計算機性能的重要指標之一。尋址方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機器指令系統功能的強弱。尋址方式越多,其功能越強,靈活性越大。
直接尋址:直接在指令中給出操作數真實地址的尋址方式。在MCS-51中,操作碼后面的一個字節是實際操作數的地址。例如:MOV 65H, A 其指令代碼為:第一個字節(F5H)為操作碼,第二個字節(65H)為指令中給出的直接地址。執行結果是把A中的內容送到內部的65H單元中。 立即尋址:由指令直接給出操作數的尋址方式。在MCS-51中,操作碼后面緊跟一個被稱為立即數的操作數。例如:MOV A, #65H 其執行結果即使將立即數65H送到累加器A。 寄存器尋址:對由指令選定的工作寄存器進行讀寫操作。在MCS-51中,由指令操作碼字節的低三位指明所尋址的工作寄存器。例如:假設累加器A的內容為10H,R3的內容為4FH,則執行指令MOV A, R3 其指令代碼為11101011,其中最低3位(011)為工作寄存器R3的地址。執行結果是將累加器A的內容變為4FH,R3里面的內容不變。 間接尋址:主要有寄存器間接尋址和變址間接尋址。在MCS-51的寄存器間接尋址中,將指定的寄存器內容為地址,由該地址所指定的單元內容為操作數,指令中間接尋址寄存器前面用“@”表示前綴。例如:假設內部RAM的65H單元內容(47H)送到A,可以執行指令:MOV A, @R0 其中R0的內容為65H。 根據上述分析,獲取操作數最快的方式應該是立即尋址,因為操作數就在指令當中。而操作數包含在指令當中的應該是直接尋址。 [參考答案]:B、A 第3題: 系統響應時間和作業吞吐量是衡量計算機系統性能的重要指標。對于一個持續處理業務的系統而言, (3) ,表明其性能越好。
(3) A. 響應時間越短,作業吞吐量越小 B. 響應時間越短,作業吞吐量越大
C. 響應時間越長,作業吞吐量越大 D. 響應時間不會影響作業吞吐量 [個人分析]:
響應時間是指一個業務提交到處理的時間,這個時間越短越好;而吞吐量是指單位時間里面可以處理的業務量,這個指標越大越好。
[參考答案]:B 第4和5題:
每一條指令都可以分解為取指、分析和執行三步。已知取指時間t取指=4△t,分析時間t分析=3△t,執行時間t執行=5△t。如果按串行方式執行完100條指令需要 (4) △t。如果按照流水線方式執行,執行完100條指令需要 (5) △t。
(4)A. 1190 B. 1195 C. 1200 D. 1205 (5)A. 504 B. 507 C. 508 D. 510 [個人分析]:
主要考查流水線技術的理解,在《教程》的23頁有相關的分析。在2006年的考卷中,第3題考查了相同的考點。
按照串行的方式,執行完一條指令才能執行下一條指令,那么執行完100條指令的時間為:(4+3+5)×100=1200 按照流水線的方式,可以同時執行多條指令。在第一條指令進行分析的時候,第二條指令已經開始取指;當第一條指令進行執行的時候,第二條指令進行分析,第三條指令取指;當第二條指令進行執行完的時候,第三條指令已經分析完成。依此類推,當第一條指令完成之后,每一個執行的周期就可以完成一條指令。因此,我們可以計算得100條指令的執行時間為:(4+3+5)+(100-1)×5=507 [參考答案]:C、B 第6題:
若內存地址區間為4000H~43FFH,每個存貯單元可存儲16位二進制數,該內存區域用4片存儲器芯片構成,則構成該內存所用的存儲器芯片的容量是 (6) 。 (6)A. 512×16bit B. 256×8bit C. 256×16bit D. 1024×8bit [個人分析]:
主要考查內存硬件地址安排的內容。對于嵌入式系統來說,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內容,幾乎每個嵌入式系統都需要進行FLASH和SDRAM的擴展,這就需要對內存地址的安排相當熟悉了。在2006年考卷中,第1題就考查了這方面的內容。
首先計算內容空間的大小:43FFH-4000H=3FFH,其大小為1024×16bit 接著計算存儲芯片的容量:(1024×16bit)/4=256×16bit=512×8bit 根據選項提供的內容,只有256×16bit符合提綱的要求。
技術專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