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雙反落錘業內無驚喜 僅剩6企業開工
面對政策的不確定性,這些早已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并不敢貿然復產,而一些上市企業出于業績的壓力,正在選擇剝離和退出這個行業,我國多晶硅產業已命懸一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47704.htm立案調查一年,初裁三次延后,中國對美韓多晶硅“雙反”的重錘終于落下。
7月18日,商務部發布年度第48號公告,決定自24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
不過,對這一姍姍來遲初裁結果,業內人士并無驚喜。
對多晶硅企業來講,對其影響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韓國OCI只被征收2.4%的反傾銷稅,利好有限;而從立案調查到初裁結果公布的一年時間里,行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于長時間的停產,目前具備開工條件的多晶硅企業僅剩下6家。
由于此次“雙反”并未涉及到歐盟,加上目前正是中國和歐盟就光伏產品進行談判的關鍵時期。有分析認為,多晶硅產業已經成為談判的籌碼。
面對政策的不確定性,這些早已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并不敢貿然復產,而一些上市企業出于業績的壓力,正在選擇剝離和退出這個行業,我國多晶硅產業已命懸一線。
利好有限成博弈籌碼
7月18日,商務部發布年度第48號公告,決定自24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采取臨時反傾銷措施。
初裁認定,自美國進口多晶硅的傾銷幅度為53.3%-57%,自韓國進口的傾銷幅度為2.4%-48.7%。
但對這一結果,無論是多晶硅企業還是組件企業都未表現出欣喜之情。
在公告中,美國企業所征稅率普遍高于韓國企業。其中,美國企業MEMC和Hemlock被征收53.7%的反傾銷稅;韓國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OCI株式會社只被征收2.4%的反傾銷稅。
在一位大型多晶硅企業高層人士看來,韓國OCI對中國出口的多晶硅占據國內市場的份額高達30%,應屬于重點的制裁對象,征收更高稅率。
“2.4%稅率對其根本沒有影響,傾銷還會繼續。”他對21世紀網表示。
據悉,2013年1-5月我國多晶硅進口均價為18.33美元/千克,較2012年全年多晶硅進口均價下滑27.7%。但國產多晶硅生產成本仍普遍維持在20美元/千克以上。
除了韓國企業稅率過低外,多晶硅企業還對此次“雙反”初裁并未涉及到歐盟企業頗有微辭。
根據21世紀網從海關獲得的數據統計,今年1-5月,我國進口多晶硅量累計達3.4噸,其中從韓國進口8150噸,從德國進口1萬噸,從美國進口1.15萬噸。
依此來看,對歐盟尤其是德國的多晶硅雙反至關重要。雖然,對歐盟多晶硅的雙反調查遲于美韓,但延遲的初裁仍被被看成是目前中歐“雙反”談判的一個籌碼。
據了解,6月4日,歐盟初裁決定對華光伏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而如若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稅率將升至47.6%。
還有10幾天,談判的時間窗口即將關閉,業內人士擔心,為達成協議,對歐盟的多晶硅“雙反”將會無疾而終。
“畢竟多晶硅只有幾個億美元的貿易量,而其他光伏產品貿易額則超過百億美元。”一位光伏行業分析人士指出。
此前,已有德國媒體援引德國經濟部一位新聞發言人的表述稱,中德雙方已經達成承諾,中方將不對歐盟多晶硅征收反傾銷稅。
而對下游的組件生產商而言,多晶硅“雙反”必然推高企業生產成本。在美國、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的背景下,這勢必加大運營難度。
多晶硅產業命懸一線
不確定的政策,讓國內多晶硅企業的命運搖擺不定。
一些早已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并不敢貿然復產,而一些上市企業出于業績的壓力,正在選擇剝離和退出這個行業,我國多晶硅產業已命懸一線。
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近日發布的一份研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產量為2.8萬噸,同比下滑23.6%。其中,保利協鑫下屬的江蘇中能一家產量就超2.2萬噸。
在目前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中,僅剩少數幾家企業勉強維持開工,其余企業均已關閉生產線,產能利用率不足三成。
“長期停產的多晶硅企業,生產系統容易銹蝕,恢復生產的技術和資金難度大大增加,生產系統甚至有報廢的危險。行業內有的企業已經停產兩年以上,目前僅有四家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尚在低負荷維持生產,但是都已連續一年以上的大額虧損經營,這種情況難以持續。”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在一份研報中如此表述。
據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賽維的多晶硅項目重新投產運轉需要資金20億元。而由于初裁政策幾度延遲,也打亂了國內企業復產的計劃。
“先前多晶硅雙反預計于4月成行,部分多晶硅企業原定于4~5月復產,后因雙反時間表推遲而取消或延后開工計劃。預計目前已經停產1年以上的企業,復產的難度很大,并有可能被迫退出市場。”硅業分會一位負責人士表示。
據悉,特變電工(8.55,-0.06,-0.70%)新建成的1.2萬噸的多晶硅項目,今年幾度想復產但都未成行。樂山電力(7.62,-0.13,-1.68%)和南玻A(8.31,-0.52,-5.89%)旗下的多晶硅項目仍在技改,何時復產仍未確定。
由于行業巨虧,銀行對光伏企業的新增信貸幾乎停滯。天威保變(5.55,-0.18,-3.14%)和岷江水電(4.44,-0.15,-3.27%)因為旗下的多晶硅合資公司貸款逾期,正被貸款銀行催債。
在政策不明、復產無望的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深受多晶硅所累,迫于業績壓力正在選擇剝離和退出這個行業。
航天機電(7.30,-0.21,-2.80%)早在今年1月就已把多晶硅項目剝離;江蘇陽光(2.24,-0.03,-1.32%)在巨虧15億之后已宣布退出多晶硅產業;川投能源(10.20,-0.30,-2.86%)一直想把目前公司盈利能力不強的光伏資產置換或者剝離給控股股東;鄂爾多斯(6.24,-0.12,-1.89%)投資近30億的多晶硅項目也已停擺。
“一旦這四家企業支撐不住,我國多晶硅行業將不保,以多晶硅為原料的光伏產業將被國外資本牢牢控制。”上述協會人士表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