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IC業“芯”結:IC小國真能趕追韓美日么?
集成電路是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核心與基礎。因此,我 國歷來就十分重視集成電路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精力加以推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實施的“908”、“909”工程,以及進入新 世紀后發布的“18號文件”,都是國家實施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旨在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的重大舉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46249.htm然而,根據2012年海關統計數 據,我國集成電路進口數量為2418.2億片,同比增長12.9%;進口金額1920.6億美元,同比增長 12.8%,與2012年我國原油的進口金額(2206.66億美元)大體相當。從進口替代的角度來看,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弱勢格局似乎并未得到有效改 善,這已成為籠罩在中國IC從業者心頭的最大尷尬。于是,憤懣者有之,失望者有之,以至有人提出中國IC業與國外存在著無法跨越的技術鴻溝,不如不要發 展。那么,為何會出現當前這種局面?中國IC業真的無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嗎?
重大的問題需要客觀而細致的分析。我們不妨從集成電路產業的幾個主要環節一一細數。首先,隨著近年來移動智能終端興起,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終端市場和制造基地,已經極大地促進了國內SoC芯片企業技術的快速進步,并出現了一批本土IC設計公 司。其次,在封裝測試環節,本土封裝測試企業在近年迅速崛起,逐漸從DIP、QFP等中低端領域向SOP、BGA等高端封裝形式延伸,新一代的堆疊式 (3D)封裝技術也已開始應用于產品生產。可見在這些領域,中國IC業并不存在鴻溝,而是積極發展、迎頭趕上,甚至在很多領域只要是中國企業進入并逐漸站 穩腳跟,國外企業就會紛紛退出。比如在移動通信市場,展訊占據了大部分移動處理器低端市場后,國際企業主要在高端市場爭奪。
當然,差距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制造領域,國際先進工藝已經達到2xnm層級,正向著1xnm層級演進。而中國目前實現量產的工藝技術仍是 40nm。至于設備材料領域,半導體生產中應用的刻蝕機、清洗設備、擴散爐以及光刻機等關鍵設備還基本依賴進口。盡管有中國企業已在部分關鍵設備上有所布 局,部分產品也初步達到可商用水平,但是總體來說仍處于實驗室階段。
不過,如果從縱向角度來看,無論是中國的IC制造業還是設備業,經 過幾十年發展,其間不免溝溝坎坎,但工藝技術是在不斷拉近,產能也不可同日而語,最關鍵的是形成了多元化客戶體系和相對成熟的技術、管理團隊,這些都為未 來進一步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此背景下,我們可以說,技術差距是存在的,但“鴻溝說”和“倒退(差距拉大)說”卻不是事實。
那么,未來中國IC業應當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呢?英特爾抓住了相對封閉的PC時代發展趨勢,憑借“Tick-Tock策略(處理器的制程工藝及架構 交替發展進步),確立了PC市場的主導地位。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里, Wintel已經解體,而ARM以搭建生態系統的方式,成為了時代的龐兒。可見,時勢造英雄,環境育企業。中國IC能否抓住迅速變化的市場機遇,快速發 展,關鍵就看我們能否從根本上掌握市場和技術長期演進趨勢,能不能讓企業自身的技術進步的節奏與市場的需求保持一致。
傳統PC產業萎靡了,移動終端卻異軍突起;電信設備行業增長放緩了,云計算開始釋放動能;預知不遠的未來,可穿戴、智能化的電子產品又將逐步吸引世界的眼球,智能化的無人駕駛、綠色的新能源汽車地位將進一步突出……針對這一時代特征,有人總結的是IC進入后摩爾時代。
后摩爾時代的產業特征有人總結為晶圓尺寸逼近物理極限,生產線投資超百億美元規模,應用平臺大行其道,成品率進一步挑戰制造能力……總之,后摩爾時代,集成電路產業生態將發生一系列變化。
首先,商業模式將發生根本改變。由于集成電路位于電子產品價值鏈的最上游,其價值需要依賴于電子整機和系統應用才能得到體現。過長的價值鏈將難以保證集成電路產品價值維持在較高水平。
其次,軟件必不可少。傳統的軟硬件劃分準則不再有效,架構設計的內容將包括芯片和芯片軟件,軟件將從被動跟隨芯片升級,發展到主動引導芯片的產品定義。
再次,EDA廠商將成為伙伴。高額的研發成本將要求EDA廠商更多地為設計公司提供定制服務。一對一的“貼身服務”將成為EDA廠商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而中國的IC從業企業必須從這些紛繁復雜的產業環境中,把握發展脈絡,去蕪存菁,化繁為簡,提煉出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滿足新的市場需求,才能做大做強。
此外,從國家的扶持角度來看,隨著工藝制程越來越先進,投入將越來越大。IC廠商特別是IC制造企業間的競爭,不僅是“智力之爭”,也是“財力之爭”。 2013年僅臺積電一家企業的設備投資額就達100億美元。如果沒有國家長期、穩定、持續的投入,尚處幼年期的中國IC業是很難茁壯成長的。
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中國現在已經形成擁有很強實力的系統公司如華為、中興,電腦公司如聯想,消費電子公 司如TCL、海爾等。終端應用環節的壯大給IC業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目前,全球只有美國和中國擁有這樣特殊的有利環境,應該好好把握。國家應當再度出 手,大國大產業,需要大舉措。一方面,對于相對強勢的設計、封測環節,應當在完善產業生態環境、優化產業鏈的同時,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引導產業鏈合作,促 使系統公司、消費電子公司給本土公司更多機會。另一方面,對于相對薄弱的制造業,應當通過國家資金給予支持,進行先進產能的擴充。同時,又以制造企業為基 礎,引導制造企業采用本土設備企業的產品。如此才能促成中國IC業全面走入良性的發展軌道。
總之一句話,技術鴻溝并不存在,中國IC業者所應做的是既不妄自菲薄,失去信心,也不應妄自尊大,夸夸其談,而是腳踏實地,方可獲得全新的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