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環境探析:中國經濟出路仍在提升制造業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減速,使得經濟的轉型變得十分艱難。在相當程度上,眾多中國企業(包括LED企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正在動搖中國政府推動經濟轉型的決心。如果中國“一不小心”回到以大規模刺激基礎建設“穩增長”的模式,很可能會對沖掉此前經濟轉型改革的努力,把中國經濟增長又拉回到過去的軌道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37010.htm對于決策層來說,當他們著眼于短期“穩增長”這一現實目標時,千萬不能忽略中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目標——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在我們看來,中國經濟的轉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尋求新的增長動力的過程,隨著中國的老齡化,以及勞動力和資本積累逐漸達到極限,中國的增長模式將不得不轉向具有革命性的技術和創新。
在經濟政策中,中國應該從過去追求要素投入規模的增長模式,轉向更加追求“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模式。所謂“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通常叫做技術進步率,在新古典學派經濟增長理論中用來衡量純技術進步在生產中的作用,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的增長核算中,作為長期經濟增長來源的一個組成部分,被廣泛應用于政策與學術領域。所謂純技術進步,包括知識、教育、技術培訓、規模經濟、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改善,指那些難以具體化的技術進步。
很顯然,當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種種壓力,不僅意味著過去的增長模式遇到了問題,而且表明,全要素生產率已呈現下降趨勢。日前,瑞銀經濟學家馬格努斯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吸引力還在,但一些發展趨勢正在逐漸削弱這種優勢。國內方面包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技術的短缺,以及自主創新政策的歧視性適用、知識產權得不到保障、法治基礎薄弱、國有實體對企業的抑制等。這會導致一種什么結果?當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動力削弱時,卻沒有找到新的增長動力。
未來中國經濟的出路在哪里?國內外學者們開出的“藥方”千千萬萬,但萬變不離其宗,最核心的內容依然是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結構調整——實際上,該“藥方”已被決策層采納。不過,轉型和調結構只是戰略目標,在操作層面上,還需要更加具體的抓手。在我們看來,中國經濟未來要維持長期競爭力,應該抓住幾個關鍵的地方:
第一,中國經濟不能放棄“制造優勢”。中國經濟是大國經濟,“世界工廠”的地位不是誰憑空封的,而是三十多年中國改革開放打拼出來的結果,也是最近一輪全球產業分工的選擇。同時,中國各級政府為“世界工廠”的地位也投入了巨額資源。臺灣產業界人士評價“要建制造工廠,中國大陸的環境和效率全世界第一”,這一評價并非浪得虛名。中國經濟的轉型不能放棄制造業(包括LED制造)的優勢,“世界工廠”還是要搞。
第二,中國的制造業要由“大”做“強”。中國的所謂“制造優勢”,過去主要指規模優勢——在較低產業水平下的廉價制造優勢,還不能稱為強大的制造業。即使在落后的非洲國家看來,“中國制造”也都是“Cheap price, Bad quality”(價廉質次)的糟糕形象。在規模龐大的制造業基礎上,中國提升制造業層次有著很大的空間。
第三,提升制造業與城市化和發展服務業并不沖突。中國新政府將把新型城鎮化作為保持經濟增長的抓手,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發展服務業也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一個亮點。但是,這兩個抓手與提升制造業并不構成策略上的沖突。沒有制造業支撐的城市化和服務業都缺乏牢固的產業基礎。
第四,提升制造業的關鍵在于“提升”。這意味著,未來的制造業是一種新型的制造業。在全球最講究創新的美國正在推動“再工業化”,不過“再工業化”不是簡單地重歸工業化,而是一種“精細工業化”,振興的是富于高質量、技術創新、設計創新、有更高附加值的制造業。中美之間差異雖大,但提升制造業的策略則是值得借鑒的。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要追求創新、高品質、環境友好,在政策和制度上應該圍繞這一核心進行全面調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