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光伏產業“沉浮”調查 兩次洗牌洗掉利潤空間
光伏:看上去依然很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29614.htm在去年借貸風波發生之前,溫州還從來沒有一個產業像光伏這樣背負“罵名”:信泰集團資金鏈斷裂,源于民間高利貸用于大規模投資光伏產業,更有相關人士稱,溫州企業資金鏈斷裂有一個共同特點——鋪大了多元經營的攤子,除了投資房地產外,這些企業中至少有80%涉足了太陽能光伏產業。
一時之間,光伏產業成為諸多受牽連企業的眾矢之的。記者在走訪相關企業時,一些負責人坦承曾遭遇不少詰難:誰叫你投資光伏的?這不是自尋死路?去年底,正泰集團將濱海園區一光伏項目地塊調整為低壓電器基地,更被不少“談光伏色變”的旁觀者視為“撤退”的信號。
但真相到底如何?光伏產業是否就如傳言中的“泥潭”,溫州光伏企業已經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坐等末日光臨?另一方面,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公布顯示,2011年全球光伏裝機量為28GW,并且保持每年增幅30%以上;而國內光伏市場也已全面啟動,2011年裝機容量近3GW,同比增長500%。就溫州來說,光伏產業扶持和推廣的政策也已出臺,計劃到2015年光伏產業總產值實現150億元。
據了解,經歷2008年和2010年的兩次國際光伏產業洗牌之后,溫州光伏企業共30多家,涵蓋光伏產業鏈的每個環節,2010年產值約為10億元。對照正日益擴大的國內外市場,溫州光伏產業顯然剛剛上路,無疑“看上去依然很美”。
美,還是不美,讀者自有判斷,記者采寫本組報道,試圖為讀者提供一種盡可能全面的視角。
“美方的指控可能正是因為他們對中國市場的無知。”2011年10月27日,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南存輝應邀出席了在西班牙召開的全球清潔能源峰會,接受采訪時他如是表態。此前,美國7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提起貿易申訴,要求美國政府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展開“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并征收超過100%的反傾銷關稅。
屋漏偏逢連夜雨。同一時期,歐洲多國紛紛削減光伏補貼,歐洲市場的不景氣已經讓中國光伏業“步步驚心”,而此時美國這個全球第四大光伏市場,又在醞釀針對中國光伏業的“雙反”調查,讓處于困境中的中國光伏產業雪上加霜。同時,2011年下半年溫州持續發酵的企業資金鏈斷裂風波,更被業界不少人士歸咎為“都是光伏惹的禍”。
一時之間,眾多謹慎前行的溫州光伏企業頗有“忍辱負重”的況味。
兩次洗牌洗掉利潤空間
太陽能光伏行業的熱潮始于2007年,至今不過5年多時間,在浙江天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德榜看來,確實“雖然時間不長,但動靜不小”。他所說的“動靜”,是指2008年和2010年國際光伏行業發生的兩次洗牌,第一次洗牌把暴利洗成了微利,第二次則把薄利洗成無利可圖,洗牌如同利潤“大抽血”,導致多數光伏企業在短時間內相繼倒下。
所有悲歡的故事,都圍繞著一片薄薄的硅片展開。
據介紹,光伏產業鏈主要分5個環節:晶體硅硅料、拉棒切片、太陽能電池、電池組件、市場安裝,晶體硅硅料和市場安裝兩個環節占據了主要利潤,但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里,國內的光伏企業主要集中在中間三個環節。2007開始,國外對太陽能電池的需求急劇爆發,國內各地紛紛上馬太陽能項目,陳德榜透露,根據業內的統計,2008年上半年達到高峰,光伏企業數量超過500家,“利潤太高,誘惑太大”。
誘惑到底有多大?陳德榜給記者描述的一個場景,依稀可見當時的盛況:他向上游的拉棒切片企業采購原材料硅片,需要提前二到三個月時間,先全額付款,否則就采購不到硅片;下游的組件企業向他要貨,也至少要提前一個月,并且先付全額訂單款,否則也拿不到貨。大家都在拿現金搶購,你說價格誰說了算?
但很快盛極而衰,這種“喜洋洋”的局面便戛然而止,代之悲歌四起。2008年9月,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國外光伏市場急劇萎縮,國內產能瞬間過剩,此前處處受捧的國內眾多光伏企業,一夜失寵。訂單一天兩個價,接連跳水。2008年9月之后的數月間,原材料硅片每片單價從60元跌到14元,硅片的原材料多晶硅從每噸350萬元急降到38萬元。 “國內500多家光伏企業,當年底就倒閉了300多家。”陳德榜推測,這個時期中,溫州許多從傳統產業突然轉行進入光伏的企業,難免遭受池魚之災。根據記者掌握的信息,溫州多家轉行從事晶體硅拉棒、切片的企業,基本虧損,但最終是否倒下,要看先前的實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