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業界動態 > 中芯國際大幅引進戰略投資導致股東意見分歧

中芯國際大幅引進戰略投資導致股東意見分歧

作者: 時間:2011-07-06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董事長江上舟剛剛故世,業界為失去一位領袖級人物而感到婉惜。而的股東間就開始爆發爭斗造成很惡劣的影響。業界思考究竟原因是為了什么?

  在2000年由張汝京先生創建時,注冊在開曼群島,其10億美元投資中僅只有10%左右來自國有成份,因此在當時的中芯國際被看作是一家典型的外資企業。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21135.htm

  由于西方一直對于技術出口中國實行控制,如果當時選擇國有體制,許多設備,包括技術的出口許可證可能受阻,所以這是中芯國際啟步時正確的選擇。

  中芯國際處在兩難之中

  中芯國際在創建時的思路是企圖擺脫國有體制,依市場經濟模式發展。這也是在總結過去幾十年來中國業未能有效的突破,其中體制束縛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2004年中芯國際在紐約與香港兩地上市之后,由于復雜的原因,它的股價持續下跌, 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中中芯國際未能實現盈利。導致中芯國際處在兩難之中,未來將可能成為它的常態,一直要到中芯國際真正能進入自主的正循環階段。

  所以未來中芯國際可能的融資渠道必須轉向,而不得不主要依賴于國有資本。這個變化對于中芯國際是深刻的,巨大的,也是在創建時所未能料及的。

  另一方面原因,科技部與國內有些企業一直耿耿于懷,認為中芯國際的外資特征,導致它無法順利地獲得國內專項項目經費的支持。所以中芯國際擴大國有成份股比例是趨勢,典型的中國特色。然而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中芯國際的國有成份股比例又不能過大,這也是中芯國際兩難抉擇的一部分。

  繼續擴大引進戰略投資成為導火索

  十二五中國半導體業的宏偉規劃把中芯國際推上了風口浪尖。因為中國半導體業的十二五規劃中銷售額由去年的1440億元將增加至2015年時的3300億元。導致中芯國際提出在2015年時銷售額達到50億美元的目標,以及對于國內fabless要達到50%的市場份額,包括繼續擴大12英寸產能及追趕先進工藝制程,如45nm及32nm等技術。這就要求中芯國際在未來五年中總計投資達120億美元,相當于目前中芯資產總值的兩倍以上,可以預估融資難將成為中芯國際進一步發展的攔路虎。

  據資料披露,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于2009年2月4日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大唐電信集團旗下大唐電信科技產業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入資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

  當時大唐電信科技是以每股0,36港幣,共計1,72億美元投資中芯國際,獲得約16,6%股份,成為中芯的第一大股東。

  江上舟在世時針對中芯國際宏偉的十二五規劃大膽的提出”引進戰略投資”計劃。它的第一步是2011年4月18日讓中國投資公司CIC,用2,5億美元購買中芯國際的”可轉換優先股”(它的購買價格為每股5,39港元,相比于普通股每股0,768港幣,溢價達7倍,未來收益也不同。)相當于占11,6%股份。而后相應的大唐再注資1,02億美元,使其股份擴大至占19,14%。

  眾所周知,區區幾億美元的資金對于未來中芯國際的實際需求是杯水車薪,可以相信中芯需要繼續擴大引進戰略資金。

  如果站在國家及產業利益的層面大幅引進戰略資金是必需的,然而站在現有股東的利益方面看,它們的股權將被大幅的稀釋,甚至會改變現有股權的排序,導致企業利益與產業利益的不同分映。

  因而從根本上的分歧是如大唐那樣的第一大股東,可能希望基本上維持現有的股權結構,并認為中芯國際沒有必要再大幅度的引進戰略資金,目前首要的迫切任務是盡快的使中芯國際實現盈利(純然的企業利益)。而站在國家與產業的層面,必須要有十二五那樣宏偉的規劃,而導致中芯國際作為領頭羊企業一定要大幅度的投資才能夠跟得上形勢的發展需要。由此,表面上看是對于未來中芯國際的發展策略有不同理解,實質上反映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利益與部分企業利益之間的不同。

  市場經濟模式尚不適合于中芯國際

  中芯國際是中國半導體業的領頭羊,它的起伏不僅是企業自身的事,也將影響到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目前對于大多數的中國半導體企業適用于市場經濟模式,自主決策及自負盈虧。然而象中芯國際這樣的企業由于還要承擔部分產業發展的責任,因此有些情況將另當別論。

  為什么中芯國際目前還不適用于市場經濟模式?實際上與中國半導體業的現狀緊密相關。為了縮小與世界先進技術的差距,中芯國際正積極開發先進制程,如65nm,45nm等以及迅速擴充12英寸的產能,包括接手武漢”新芯”。從目前市場的地位,中芯國際尚未進入自主的正循環階段,其中有兩個方面原因,一個是在中國現有條件下要跨越高端半導體領域,暫時還很難實現盈利,然而不努力去跟蹤又有擴大差距的危險,所以必須要有如中芯國際那樣的領頭企業來承擔部分產業進步的責任,另一方面是先行者處處設防,它們利用專利,標準等手段積極阻撓后來者的進步。所以與臺積電等相比,中芯國際的風箏也上了天,但是受氣流波動的影響有可能會掉地。通俗的比喻,目前中芯國際仍是處在”靠天吃飯”階段,也即隨著全球代工的大環境轉好,尚有實現盈利的可能性,但是也缺乏持續發展的資金。

  從根本上看,由于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原因,從國家安全角度出發,中國半導體業必須逐步進入自主可控階段。那種每年需要進口產品達1200億美元以上的局面一定要改變,這也是中國半導體產業不可推卸的責任。

  縱觀全球許多國家與地區半導體發展的經驗,在這樣的初級階段,企業是離不開政府資金及政策等支持,所以中芯國際在初創時就想采用走外資模式可能是太超前了一點。

  未來矛盾不太可能協調

  從目前中芯國際所反映出來的問題在中國可能帶有一定的普遍性。江上舟在世時,由于它的個人魅力與權威性,尚能夠在董事會中壓得住陣腳。然而董事長剛故世,如大唐等就出來反對。可能原因是對于那些屬于原則性的問題沒有想得太清楚,當初為什么投資中芯國際?為了盈利,還是為了承擔部分國家的重任?。

  對于中國半導體業,尤其是投資如中芯國際那樣的領頭羊企業,從一開始考慮如何獲得回報率可能是一個誤區,更多是應該為國家與產業的利益多做貢獻。如今要把企業的利益突出出來,而不顧或者忽視產業發展的責任,導致”親者痛,仇者快”的局面是不可取的。

  如果就事論事的看雙方的分歧,似乎都在理。一方要盡快的實現盈利,而另一方為了產業的進步需要而繼續的投資與跟蹤。如果單從經濟效益出發,中國與世界其它國家可以同樣,不必搞半導體,而采用”拿來主義”。然而從國家安全考慮,中國必須搞半導體,而且要盡快的縮小差距,這才是我們的基本點。

  未來中芯國際的大任可能要指望張文義出來擔當,業界正拭目以待。



關鍵詞: 中芯國際 半導體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