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國際連接器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圓滿舉行
3月16日,《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與慕尼黑展覽公司共同在第10屆上海慕尼黑電子展上成功舉辦了第六屆國際連接器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承蒙廣大熱心讀者和廠商們的大力支持,我們的國際連接器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一年比一年壯大,在經過對前五屆論壇的總結之后,今年的論壇力求以整個產業鏈為基礎,以具體的行業應用為重點,為大家全景展示連接器產業的最新發展和設計技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19097.htm信息技術的變革不斷提升人們對信息的依賴,對網絡帶寬的無限度渴求已經成為每個消費者的心聲,提升網絡帶寬的核心就是提升主干網和服務器端的傳輸效率。對于大型數據交換設備而言,連接器在保障數據傳輸速度和可靠性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另一個角度,隨著傳輸速率不斷提升,傳統的銅線已經不能滿足高速傳輸的帶寬需求,“光進銅退”的時代已經到來。本次論壇的第一個部分我們特別策劃組織了高速數據傳輸應用中的連接器技術主題,分別請到TE connectivity工程經理童朝陽介紹“面向25G的光纖通信互連技術”以及FCI全球工程副總裁Danny Morlion介紹“高速I/O變革—從銅到光I/O系統的演進”,而ERNI項目設計工程師Roland Moedinger則詳細介紹了“非凡表現的新一代高速連接器及其卓越驗證的技術”,幫助聽眾了解每一代全新的連接器產品問世的同時,如何配備出色的驗證技術證明其可以穩定可靠的應用于這些設備中。
談完高速傳輸應用中連接器技術,論壇轉向了另一個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高速”話題——交通。高鐵的建設是中國近年來最為矚目的事件之一,也讓中國科技成為引領世界鐵路發展的新力量,在中國高鐵頻繁跑出驚人的速度背后,如此迅猛的速度的提升無疑對連接器產品的性能提出更多要求,而鐵路應用的苛刻條件同樣是連接器產品需要考慮的問題,浩亭大中華區業務發展總監焦峰帶大家詳細的了解“鐵路惡劣環境下對連接器產品的應用要求”。相比于高鐵,汽車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已經成為當前交通運輸最重要的載體,隨著混合動力汽車和電動汽車的興起,車用連接器成為了連接器應用的新熱點,單車連接器產品的平均成本有望從目前的50~100美元,提升到300美元以上。車用產品區別于其他應用的一個重要的要求就是安全,德爾福連接器系統亞太區工程經理David Osullivan和德爾福連接器系統產品業務部亞太區工程經理蔣炯毅共同從“連接器系統的安全性”談起,闡述了車用連接器的技術發展需求和最新動態。
其實,不僅僅是汽車,對于任何連接系統而言,安全都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某些安全更為苛刻的應用領域,如醫療電子,軍工,檢測儀器,石油儀器,核工業,工業自動化,通迅等行業,連接器需要具備插拔自鎖功能(Pull-plug),以進一步提升連接系統的可靠性,歐度(上海)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Thomas Mittermeier將全新的“插拔自鎖連接器”帶給現場觀眾,讓大家受益匪淺。
對于連接器產品而言,高性能的實現離不開高性能材料的保障,特別是對于電子連接器而言,出色的金屬材質是實現連接器產品高性能的重要保障,作為產業鏈上重要的一環,我們特別邀請兩家材料公司來到論壇,介紹最新的連接器金屬材料的發展。維蘭德金屬技術市場經理陳明華通過“維蘭德高性能銅合金以及其在連接器領域的解決方案”詳細探討了各種銅合金的具體成分和滿足不同應用的需求情況。插針和插孔式連接器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部分連接器對材料的要求更為嚴格,很多時候材料不僅涉及到傳輸性能,更涉及到開槽和插孔之后的機械性能,來自Swiss Metal的Jean-Pierre Tardent,則更專注于某個具體應用,介紹“用于插針和插孔連接器的全新高性能合金”。
在連接系統中,有一類產品大家非常熟悉,那就是線纜,可以說,從有信息通信的那一天起,智能布線系統就成為建筑行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隨著科技的進步,布線系統對線纜的要求不斷提升,不僅傳輸速度要快,為了安全還要耐高溫,燃燒過程中還要盡量沒有毒氣出現,等等。3M中國高級工程師王家強以“3M 互連革命——新一代無鹵素、高撓、高速線纜”為主題,帶給大家全新的線纜技術發展路線圖。
對于許多工程師而言,應用連接器中有個逃不開的環節,就是測試和驗證連接器的性能,特別是對高速傳輸系統,連接器的性能測試是個非常重要卻異常復雜的過程,安捷倫科技(中國)有限公司應用工程師況丹先生,就從前面幾位嘉賓的報告中的一些實驗數據入手,結合各種實際應用案例,與現場觀眾共同分享了“高速數據傳輸下連接器等的測試和分析”的話題。
作為第一次進行覆蓋整個連接器產業鏈的探討,第六屆國際連接器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得到了很多熱心聽眾的大力支持,特別是涉及相關產業鏈的報告帶給許多參會工程師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和應用技巧,這也讓我們在未來的會議中更有信心將國際連接器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繼續做大做好,更好的服務廣大工程師。(李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