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福深耕本土市場 中國研發輻射全球
德爾福在中國業務繼續強勁成長,2010年實現了超過市場增速的增長。優異的業務表現源于德爾福繼續在中國本土市場深耕、持續地擴大生產規模,不斷提高本地研發能力、并繼續秉承了德爾福一貫的“成為客戶心目中的最佳供應商”的追求,使公司市場競爭實力得到不斷提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16798.htm德爾福亞太區總裁兼中國區總裁艾博彬先生表示:“德爾福2010年取得的成績不僅得益于德爾福一貫的對卓越的追求和中國汽車產業的飛速發展,也得益于改組后的‘新’德爾福的綜合競爭實力的加強。德爾福的產品線更具競爭力、財務狀況更加健康,使我們在全球范圍內成為業內最具競爭力的汽車零配件供應商。”
繼續拓展中國布局、不斷打造亞太區整體實力
在過去的一年里,德爾福繼續擴大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能力。在已經建立的十幾家生產、研發基地的基礎上,2010年又新擴展了其位于沈陽市輝山經濟開發區的德爾福汽車空調系統有限公司沈陽生產基地的生產能力,而位于上海嘉定國際汽車城的德爾福連接器系統生產基地也經持續的擴展,成為德爾福全球最大的連接器生產基地。
德爾福汽車空調系統有限公司沈陽生產基地的投入運營,使德爾福加強了對東北地區客戶的支持力度。該生產基地設置了翅片加工、芯體裝配、釬焊、總成測試和注塑、HVAC 裝配、試驗等生產能力,按照精益生產的理念,在12,000平米的廠房內將達到50-60萬套的生產能力。
德爾福上海連接器系統生產基地占地面積58,000平方米,擁有166臺注塑機,11臺高速沖壓機,46條連接器裝配線和近1,600名員工,主要生產接插件、端子、USB連接器、模具等,其下屬的連接器系統模具工廠也是德爾福連接器系統在全球規模最大的模具研發和制造基地,其開發的模具產品不僅完成內部供貨需求,還有近90%的產品出口到北美、歐洲等地,實現了“中國技術,全球共享”的目標。
去年,德爾福與還通過向本土零配件生產商轉讓技術許可的方式,正式啟動了德爾福柴油電控系統中國本土化生產的進程。2010年10月,德爾福與蘇州工業園區達菲特過濾技術有限公司正式簽署協議,向達菲特轉讓車用高端濾清器技術許可并提供工程支持。這是德爾福柴油電控系統零部件本地化戰略在中國邁出的重要一步,也極大地提升了中國民營高科技企業在高端濾清器的制造能力。
本土化研發取得累累碩果
2010年,德爾福中國在本土化研發方面也取得了累累碩果。中國研發團隊成功開發出低成本、高價值的智能泊車輔助系統、應用于電動車的高壓電氣系統等多項新產品,這些新產品不僅服務于中國、亞太市場,也在全球其它市場受到客戶的歡迎。
德爾福中國研發中心推出的智能泊車輔助系統,使原來應用于高端車型的同類智能泊車輔助系統有可能在中、低端車型上得到應用。而由德爾福派克中國工程團隊主導研發和生產的線束、連接器、中央電氣盒和配電箱等高電壓電氣系統,已經在美國CODA Automotive電動汽車公司推出的電動四座轎車上得到應用。
近年來,德爾福在中國申請獲得的專利數量已達70多項,覆蓋了電子與安全系統、動力總成、電子電氣架構、熱交換系統等多個領域。德爾福中國專利申請數量不僅是其中國各研發團隊強大研發能力的具體體現,也是德爾福中國深耕中國市場戰略不斷深化的重要體現。
繼續拓展售后市場業務
2010年,通過不斷的業務和網絡拓展,德爾福繼續向中國汽車售后市場提供更多原配套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在過去一年內,德爾福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授權經銷商增至100多家,遍及全國各主要省市。新增產品接近500種,覆蓋歐美及國產各品牌車型。公司榮獲“微型汽車配件行業最具影響力品牌”、“中華汽配用品行業名優企業”、“汽配行業十大跨國企業”等獎項。于9月推出的德爾福蓄電池產品系列,更榮獲“2011年度產品”稱號。在新的一年里,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售后市場,德爾福將始終致力原配套質量產品的開發和多元化銷售網絡的拓展,為經銷商、修理廠和車主提供更完善的服務與支持,以期成為客戶心目中的最佳供應商。
開展員工志愿者活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在大力發展中國市場的生產能力和研發能力的同時,德爾福也繼續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一直以來,德爾福中國不斷鼓勵員工在工作之余投身社會公益活動,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和環境做出貢獻。在“關懷他人”、“關心教育”、“關愛環境”三大主題的指引下,2010年,德爾福在中國的的17個獨資、合資企業在企業所在社區開展了40多次員工志愿者活動,為敬老院老人、特殊教育學校的兒童和殘疾人帶去關懷、為小學生送去英文書籍、集體植樹、清理社區街道等。
艾博彬表示:“德爾福在中國市場深耕細作的17年中,我們不僅關注企業銷售收入的增長,更加致力于研發適應本土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我們希望為中國汽車工業培養更多的世界一流的本土科技人才,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的騰飛。德爾福不僅關心自己企業的發展,更加關心我們所在社區的發展,我們希望用自己的行動,促進整個社區的和諧與進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