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業界動態 > 中國芯片投資待內熱政府宜恢復先期引導

中國芯片投資待內熱政府宜恢復先期引導

——
作者: 時間:2006-03-01 來源: 收藏
    巨額供需缺口背后,是國內芯片產業發展急需突破的尷尬 
  “內地的芯片制造還有很大的擴充空間,海外風險者們對該領域的充滿了興趣。近幾年,他們也曾派專人考察,但由于沒有發現可項目,被迫‘打道回府’。”美國時代創投公司董事長馬啟元堅定地認為,  “內地繼續發展芯片制造還需要‘內熱’的驅動。” 

  馬啟元是在2006年1月份上海半導體首腦峰會期間向《IT時代周刊》表露這番話的。這位國內芯片產業界響當當的人物,既是中芯國際的發起人和推動者,也親自參與國內多個芯片重點項目的規劃。根據他的解釋,所謂的“內熱”應當是除了政府要拿出先行一步的項目和資金外,還要加大內地企業界和民間投資的進入力度。他認為尤其是像海信、海爾、華為這樣的整機企業,在芯片設計領域具備相當實力,投資或建造一定規模的芯片生產線,不失為一種戰略舉措。借此,中國也可以涌現象韓國三星那樣上下游完整的企業。 

  事實上,自2000年到2003年的3年間,國內產業界也曾沉浸于進軍芯片制造的熱潮之中,當時就有專家大聲疾呼:警惕芯片生產線低水平重復建設。現如今,海外的風險投資商們卻開始抱怨內地沒有可投資的項目。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們產生如此感慨?當時間年輪滾入2006,國內企業界和民間投資是否真能夠形成芯片制造再度擴張的內驅力?諸多事實表明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業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依賴外來投資政府有苦衷 

  “在國內投資設立芯片生產線,制造成本要比美、日等國家節省30%~40%。尤其是隨著境外IT制造業向國內轉移加速,國內芯片市場還將保持高速增長。國內芯片制造對于海外投資商而言無疑具有巨大吸引力。”馬啟元評價。 

  據了解,未來5年,絕大多數跨國電子公司都有將產能向中國轉移的計劃,它們將會是帶動國內集成電路市場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馬啟元介紹說,僅2005年國內芯片進口就高達700億美元左右。相比之下,2005年國內芯片設計與制造的總產值只不過70億美元。即便是要彌補目前一半的供需缺口(350億美元),按產能計算,國內還需要興建約40座8英寸廠。 

  面對如此大的誘惑,海外以及臺灣地區的風險投資者們不可能熟視無睹。然而,活躍于內地的30多家海外和臺灣地區的基金公司,所投資的芯片制造企業卻主要是有潛力成為中國前三名的企業。“即便是有巨大的商機,在經歷了網絡泡沫的沖擊之后,海外和臺灣的風險投資商們也變得更加謹慎。畢竟他們對內地的實際情況缺乏深入的了解。”中國半導體協會信息交流部主任李柯告訴記者。 

  目前,海外及臺灣的投資者們更傾向于投資內地芯片設計公司的中后期。馬啟元認為,政府必須要施行10%~15%的引導投資,才能激勵企業界、民間資本以及海外風險投資商們的長線投資,增加投資者的信心。 

  然而,現實卻正好調了個個兒,在芯片項目的投資中,地方政府堅持“不見兔子不撒鷹”。根據記者了解到的情況,在內地開發區和地方政府投資部門投資早期芯片項目有先決條件,即外資先到位。 
 
  “現在政府是有項目,缺的是大量的啟動資金。”深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周生明感慨,“像深圳這樣的市場化運作程度高的城市,政府既不會拿錢來投資項目,公司成立之后也不占股。完全依靠市場融資,如果沒有大量外資的引入,在深圳難以興建芯片生產線。” 

  在內地,像深圳這樣市場化運作程度高的城市并不算多。然而,地方政府投資的不成文規定,卻讓這些城市面臨與深圳相同的局面。據了解,很多地方政府對芯片項目的熱情已經下降,曾經出臺的支持政策(如跟進投資15%,銀行貼息等)也不再實施。 

  事實上,地方政府這樣做也有其苦衷。李柯就此指出,內地對于芯片制造的投資主要依靠政府,在業發展最快的5年間,各大芯片項目中民營資本的投入幾乎為零。在2003年前后,由于海外投資界紛紛遭遇網絡泡沫,內地芯片制造公司項目均因找不到投資而被迫擱淺,擴建項目也因后續資金不足遭遇融資難題。這無疑給地方政府帶來巨大壓力。 

  過去投資芯片項目,單純依靠政府的做法亟待改變。“企業界和民營資本應該在未來的芯片制造項目投資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形成國內投資踴躍進入的內部驅動力,以擺脫依賴外資推動的‘外熱’局面。”馬啟元說。 
 企業規模有限投資顧慮多 

  回顧國內芯片業發展最快的5年,中國企業并非沒有在發展芯片制造的方向上做過努力。2003年前后全球芯片產業不景氣,擊碎了許多企業的芯片項目夢想。這一年的5月,曾經振臂高呼“首鋼未來不姓鋼”的首鋼集團,因尋覓不到項目啟動的第一桶金,牽連著首鋼轉型的8英寸芯片項目被迫下馬。五糧液、康佳的類似舉措也相繼無果而終。 

  “國內企業在進軍芯片制造的道路上繳納過高昂學費。有了前車之鑒,他們不得不變得更加審慎。”李柯評價,“尤其是目前全球芯片業發展的趨勢是專業化分工更加明晰,那些具有獨立芯片設計能力的整機企業并不必向芯片制造進軍。一是投資芯片制造資金數額高,資金回報周期較長,二是專業化分工的趨勢下,行業競爭更為激烈,企業所要承擔的風險也更大。國內的設計企業尋求海外代工,國外的芯片企業把芯片加工的訂單交到內地,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李柯表示他并不認同整機企業投資興建芯片生產線的思路。 

  周生明持有和李柯類似的觀點,他告訴本刊記者,深圳芯片產業的主導方向還是設計業,企業也是一樣,我們經常與華為這樣的企業溝通,他們走國際化專業路線,目前不大會考慮發展芯片制造這個全新的領域。首先,涉足芯片制造需要專業的融資、管理團隊;其次,這些企業認為投入過多的資金和精力會影響企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從而影響企業的競爭力。 

  華為和海信的思路在整機企業中頗具代表性。后者在去年還正式推出自主研發的“信芯”視頻芯片,這大大增強了海信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優勢。在記者詢問海信是否有投資芯片生產線的計劃時,該集團新聞發言人朱書琴頗為謹慎地表示,海信的所有規劃布局要視市場情形和企業的業務發展以及儲備資金情況而定。據了解,“信芯”目前還僅僅處于“自產自銷”階段,其他家電廠商無意買賬。業內人士分析,即便是像海信這樣擁有自主芯片的企業,由于信芯需求量有限,尋求代工的方式更為穩妥。 

  更重要的是,國內整機企業的規模有限,大部分家電企業的年銷售額還不足像韓國三星這樣的跨國電子公司一年的研發經費。況且家電企業的發展形勢令人擔憂,在今年信息產業部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05年,家電類企業實現利潤23.2億元,同比下降67%,行業平均利潤率僅0.61%。 

  在這樣的行業頹勢下,為什么還要鼓勵企業投資芯片制造項目?馬啟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窮才要思變’,韓國三星也是在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的打擊,企業面臨危機的情況下,大膽進行改革,才有了如今年銷售額達到556億美元(2004年)的三星。我們的家電企業為什么不能夠尋求改變呢?不過,這樣的改變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擺脫被動局面政策待落實 

  芯片產業向來是信息產業的核心,1元的產值能夠帶動信息產業10元的增長。這使許多國家均把芯片產業和技術作為戰略產業和戰略資源來發展和維護。國家“十一五規劃”已明確表示將要大力發展芯片產業。未來5年,國家將投入300億美金,作為發展產業的引導資金。開發銀行通過發放開發性貸款支持鼓勵民間投資芯片項目。在芯片制造領域,國家鼓勵發展高端(12英寸)生產線,對于中低端生產線,會根據市場杠桿進行自我調節。 

  “為了促進芯片制造的發展,國家應該要搭建一個產業的投融資平臺,出臺相關的政策,鼓勵企業界和民間投資。不過一系列的政策就快要出臺了。”馬啟元作為北京市政府、上海市政府和信息產業部的海外顧問,微笑著向記者透露。 

  馬啟元為業界簡單勾勒了這樣一個投融資平臺,政府引導、民間跟進是這個平臺的核心。為了吸引民間和企業投資,政府可以采用建立產業風險基金和發展基金的形式,或是搭建芯片產業投資聯盟,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比如投資退稅政策。對于電子企業,銀行設置專門的金融支持等等。 

  馬啟元強調企業和民間資本要轉變觀念需要時間,政府的主導作用相當重要。政策的推動有利于擺脫芯片產業發展過分依賴外資的局面。除此以外,引進海外的專業人才也是政府另一項重要任務。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