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上下游聯動
應優先發展小型電動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13019.htm·我國在小型電動車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可說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
·讓市場需要的電動車獲得準生證,讓能夠造出高質量、適應市場需求的企業獲得入門證,解決了這兩個障礙,電動車產業就會突飛猛進。
電動車替代燃油汽車是必然趨勢,各國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競相發展電動車業。我國電動車業已取得一定的發展,但對下一步如何發展爭論頗多。
小型電動車配套環境成熟
電動車的特點在于:超低排放,公認是未來燃油汽車的替代者;電池比重大、價格高,其成本、壽命和重量是關鍵;車載電池用量取決于最高車速、續駛里程和自重;與燃油汽車相比,越大型指標越高越吃虧,越小型指標越低越占便宜。將指標降下來,是電動車占優勢的一個重要措施。因為電動車一般比同級別燃油車更重,在車速要求一定的條件下,續駛里程長則能量需求大,車重將猛增,價格也會上漲;車速要求越高則電池就越多,車重車價將急劇攀升;若車速、續航里程要求都高,則電動車的使用經濟性將急劇惡化。因而速度指標適當、續駛里程不太長的小型電動車的經濟性顯著提高。
我國電動自行車、摩托車產業越來越大,為電動車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電動自行車存量已經超過1億輛,帶動了電池、電機、電控核心技術的發展;電動自行車、摩托車產業造就了完整的鉛酸電池回收產業鏈,能解決廢舊電池污染的問題;我國每年有超過9億度低谷電,可供5000萬輛左右的電動汽車充電;我國鋰資源、稀土資源和鎂資源豐富,可為電動車汽車關鍵部件提供原材料資源。
但我國在電動汽車發展時存在一些不好的現象:市場需求大的小型實用電動車目前還不是國家提倡的重點,國家鼓勵支持的電動車市場有待拓展;我國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卻只有企業還達不到的高標準,而歐美技術相對先進,卻有明確的小型低速純電動車標準;在沒有小型電動車標準的情況下,有關部門不是積極變通以利節能環保大計,而是只知為避免承擔責任不許可小型低速電動車生存。沒有“準生證”,限制了小型電動車的應用,更多的企業依靠出口來曲線救國。
我國在小型電動車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可說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它的市場需求大,消費者買得起、政府貼得起(甚至不用帖),售價為5萬~6萬元;它的運行成本低,為同級燃油車的1/3甚至更低;同時技術可以支撐,在研發方面我國已有較好的技術積累,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它可按照實際需要選擇最高車速和續駛里程,以盡量減輕汽車自重,在需要較長續駛里程的場合可發展成為“增程式”電動車或結合超級電容進行快充;小型電動車可利用220V民用電充電,慢充時所用功率相當于一臺家用空調,不僅對電網影響小,還能調節電網效率,減少調峰電站的巨額投資;可有效解決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諸多難題,因農村建加油站難,但充電容易。
政策應有所調整
因而我國電動車發展戰略要進行調整,無論從消費市場的成熟度、使用的便利性、技術的使用性和污染的可控性來看,大規模發展小型低速電動車的條件都已具備,唯一欠缺的就是一張“準生證”。產業發展的優先順序要調過來,不宜用高指標來限制符合市場需要、有利于新興產業發展的產品的誕生。要根據實際需要,適當降低不同電動車企業的資質門檻。
小型電動車能否可持續發展取決于發展速度及所需的成本,如果低成本能創造足夠的效益、能支持企業較快發展,并且企業能努力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就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且,通過市場旺盛的小型電動車帶動電池、電機、電機控制等產業和關鍵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大型電動車的發展。同時,電動公交車也應堅持發展,加強研發和試點,積極推廣,解決營運問題。另外,增程式電動公交、電池快速更換和超級電容應用是值得注意的發展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