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RFID:核心技術缺失標準制定當從速
【導讀:技術標準的缺失,成為當前阻礙我國RFID食品追溯系統推廣的巨大障礙。但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關注的大背景下,由于RFID技術為食品實現可追溯提供了途徑,以及隨著越來越多的RFID企業開始投身這一行業,食品行業的RFID標準呼之欲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10596.htm2006年,科技部、信息產業部等15個部委聯合發布的《中國射頻識別(RFID)技術政策白皮書》指出,當前RFID技術與應用發展迅速,但尚未成熟,中國有必要抓住這一時機,集中開展RFID核心技術的研究開發,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技術標準,推動自主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促進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形成,使中國在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幾年之后的今天,情形似乎有些尷尬:中國擁有全球潛在的最大的RFID應用市場,卻沒有核心的RFID技術和產品,更沒有自己的標準。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國內不同企業使用的RFID產品的頻率、編碼、存儲規則及數據內容等都不盡相同,閱讀器和標簽不能通用,企業之間無法順利進行數據交換與協同工作,進而限制了我國RFID技術的應用范圍。
而食品以及食品追溯行業都屬于RFID技術較為薄弱并且新興的應用領域,技術標準的缺失,已經成為當前阻礙我國RFID食品追溯系統推廣的巨大障礙。不過,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關注的大背景下,由于RFID技術為食品實現可追溯提供了途徑,以及隨著越來越多的RFID企業開始投身這一行業,食品行業的RFID標準呼之欲出。
制定RFID標準帶來“三贏”
RFID技術標準化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制定、發布和實施標準,解決編碼、通信、空中接口和數據共享等問題,最大限度地促進RFID技術及相關系統的應用與實施。SGS企業研究及發展部資深研究主任林美芳認為,如果沒有一個標準化的RFID系統,供應鏈的可追溯性和監控將無法實現。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JTC1/SC31(條碼自動識別技術委員會)中國委員、山東省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錢恒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對于食品行業而言,RFID標準的制定對提升食品行業信息化水平的效果顯而易見,另外對于推動食品行業的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發展,促進食品行業、RFID行業資源整合,產業集中等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食品行業企業一方面為這個標準的推行作貢獻,另一方面,也會享受到這個標準帶來的便利。”中科院自動化所RFID中心工程師李一斌說。
在他看來,食品行業建立RFID技術標準將產生“三贏”的效果。對于RFID廠商來說,RFID標準既是行事的準繩,也是推動他們發展的巨大動力,還會給這些企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對國家而言,建立這樣的標準,對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保障食品安全的溯源、食品安全危機預測和處理、反擊生物恐怖主義都有重要意義。而對于消費者來說,RFID標準的出臺,不但可以保證吃得放心,而且一旦有食品安全危機出現,也可以第一時間鎖定問題節點,以保證及時挽回損失。
不僅如此,在食品追溯領域,RFID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技術載體與數據接口,還可以快速有效地推進我國食品物聯網的形成。
據錢恒介紹,目前全國食品追溯技術分技術委員會已經初步制定了我國食品追溯標準體系框架,分為通用層、基礎層和專用層。不過他指出,雖然我國食品行業企業數量眾多,但規模大都較小,缺少具體應用RFID技術、食品追溯管理模式的龍頭骨干企業。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不足、暫時形不成集約化的規模應用優勢,都已經成為我國食品行業RFID標準化的瓶頸。
錢恒表示,RFID標準的缺失使得食品企業在試點RFID技術時無標準可依,RFID標準的不統一又極易導致企業間RFID接口不兼容,從而造成“三不利”的局面,即不利于食品追溯領域RFID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不利于RFID技術廠商的規模化發展和領域拓展,不利于食品物聯網的快速形成。
RFID標準制定必須從速
采訪中,林美芳透露,國外RFID標準已經在我國的多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發達國家往往通過掌握制定國際標準的主導權來搶占中國市場的制高點,并借此積累了大量核心技術和專利,而我國RFID行業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寥寥無幾。”她說。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RFID國際標準仍處在不斷修訂與發展的階段,其最終格局遠未形成,這為我國制定自主知識產權的RFID標準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錢恒指出,我國食品行業RFID標準的制定應充分發揮政府部門、企業、科研院所的優勢,依托國內龐大的RFID應用市場,加強自主創新的力度,尋找RFID領域的新技術、新應用;確定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和科研院所為主體,技術創新為基礎,市場和應用為導向,前沿技術為突破口的RFID標準發展戰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