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破局新應用催生新市場
進入21世紀之后,智能電網(SmartGrid)的概念被提出并在世界各國產生了廣泛的共鳴。智能電網被認為是改變未來電力系統面貌的電網發展模式,是現代電網的發展方向。但是,目前智能電網在全球范圍內并沒有明確的定義,而不同國家智能電網的發展戰略和建設規劃也各有差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10221.htm智能電網建設帶來商機
“盡管智能電網的定義并不明確,但我們可以根據需求作一個概括性的總結。中國的智能電網是以物理電網為基礎,將現代先進的傳感測量技術、通信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控制技術與物理電網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電網。”在“2010年中國國際智能電網高峰論壇”上,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信息通信技術分公司副總工程師汪曉巖告訴記者,“我國的智能電網以充分滿足用戶對電力的需求和優化資源配置,確保電力供應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滿足環保約束、保證電能質量、適應電力市場化發展為目的,實現對用戶可靠、經濟、清潔、互動的電力供應和增值服務。”
在全球最早提出“智能電網”概念的是美國。據江蘇現代電力電容器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金祁介紹:“美國‘未來能源聯盟智能電網工作組’在2003年6月發表的報告中,將智能電網定義為‘集成了傳統的現代電力工程技術、高級傳感和監視技術、信息與通信技術的輸配電系統,具有更加完善的性能并且能夠為用戶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務’。”巧合的是,就在該報告發表之后兩個月,北美電網發生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停電事故,事故波及美國8個州和加拿大1個省,直接經濟損失達120億美元。這次事故也讓各國政府進一步認清了建設智能電網的必要性。
在2009年5月舉行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國際會議上,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正式對外公布了“堅強智能電網”計劃。中國智能電網的建設也給業內企業帶來巨大商機,深圳朗金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研發中心技術總監陳果表示,國網公司計劃從2010年開始用3年的時間把電力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做成一個全覆蓋、全采集和全面預付費的系統,這涉及1.5億國網用戶和0.5億南方電網用戶的智能電表的更換和整個系統建立,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市場。
不同國家各有側重
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由于其本身發展環境和驅動因素不同,他們對于智能電網的理解和建設當中的側重點都有差異。據國金證券電力設備行業研究員楊敬梅介紹,在歐洲,其主要電力發展模式是分布式發電和交互式供電,包括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在內的新能源所占比例較大,所以它的智能電網發展比較強調對于環境的保護以及對于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在美國,其電力發展歷史較長,它的智能電網的發展比較側重于老舊電力設施的更新改造,包括提高用戶側管理水平,實現系統智能等。
“美國和歐洲發展智能電網方面考慮比較多的是在配電和用電側,而我國環境和歐美不一樣。我國擁有統一聯合的大電網,從發電端來看,大能源基地的建設在未來很多年之內將不斷深入;從輸配電角度來看,未來大容量、長距離輸電還將持續進行建設。所以,中國的智能電網除了考慮配電和用電側之外,可能還要將發電、輸電、變電和調度這些環節都統一納入考慮當中。”楊敬梅說。
汪曉巖表示,美國智能電網發展主要關注3個方面,即關注現有電網基礎設施的升級和更新,提高供電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其突飛猛進的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實現與用戶間的雙向流動;而歐洲智能電網則更關注供電的安全性問題、環境保護問題和國際市場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