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概念幕后:我國并無專利權主導權
【導讀:物聯網概念其實早在1999年就已提出,一般理解為,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將物與物連接起來,實現智能識別和管理。所以看來不是新東西,那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分析人士說,這個詞突然出來,不是偶然,而是有深意的:一是中國正試圖借這一產業,改變現有互聯網及通信領域受制于人的格局;二是這一概念如果在中國落地,有望創造一個龐大的網絡及行業應用市場,推動經濟新騰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10220.htm通過RFID(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技術,加上互聯網,將物與物連接起來,實現智能識別和管理,這就是物聯網的基本概念。這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卻在近期以來成為人們熱捧的焦點。僅僅看物聯網概念板塊的上市公司的股價,就像坐上了直升機,一路狂飆。
但冷靜思考一下,物聯網的價值,并非當下能夠真正被實現的。產業標準、核心技術等等,都需要經過漫長的培育期。
物聯網浪潮或許真的將改變這個世界,但現在還不是時候。
這段時間,有個突然冒出來的新詞將公眾搞得暈頭轉向,它就是“物聯網”。CBN記者接觸的IT業技術前沿人士,甚至難以講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講不清楚的事,對資本市場來說,更有價值。過去兩周,中國多家企業如遠望谷、廈門信達、新大陸的股價輪番上揚,幾乎讓人來不及回味其中的投資價值。當然,這兩天,它們迅速下挫的效果同樣如此。
不過,最大的贏家應該是“物聯網”這個詞語,倒是讓人們印象深刻。
“這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提出,一般理解為,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將物與物連接起來,實現智能識別和管理。”上海市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發三部高工、無線傳感器網絡研究負責人王漫對CBN記者說。
看來不是新東西,那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分析人士說,這個詞突然出來,不是偶然,而是有深意的:一是中國正試圖借這一產業,改變現有互聯網及通信領域受制于人的格局;二是這一概念如果在中國落地,有望創造一個龐大的網絡及行業應用市場,推動經濟新騰飛。
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尤其是在第一點上。畢竟,在IT多個細分領域技術,中國核心技術讓人遺憾多多,受制于人的尷尬一直在持續。
概念幕后:中國并無專利主導權
“物聯網”中,RFID標簽可謂最為關鍵的技術與產品環節。王漫表示,RFID標簽存儲著規范而可互用性的信息,通過無線網絡,可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統,實現物品識別,進而通過開放性網絡,實現信息交換和共享,管理物品。
但中國在RFID底層專利上,并無主導權。全球RFID專利布局戰,已延續多年。
美國在這方面或許更有先見,多年來,它一馬當先。截至目前,其申請總量超過了歐盟、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等多個區域專利申請總量的總和,高達53%。
CBN沒有獲取到最新數據。但截至2005年的數據,讓人們能夠窺見一斑。中國這一領域專利申請量僅228個,僅為美國的6.5%、日本的45.7%。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6年,中國RFID專利申請與授權總量大約僅600項。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