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微處理器強人的傳奇經歷談本土處理器創新
他畢業于斯坦福大學,在70年代末加入了在微處理器領域剛剛嶄露頭腳的intel,并參與了intel最尖端微處理器的研發,隨后,在攻讀斯坦福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期間參與了RISC架構的開發,幫助創建了MIPS公司并擔任MIPS微處理器開發副總裁,之后他加入了EDA巨頭Synopsys公司,負責產品定義和以及IP復用戰略,在產業里打拼了近20年后,1997年,他終于有了自己的公司,他嘗試用一種新的產品來改變負責SoC的設計,如今,他的這個新產品已經應用到DoCoMo的4G手機、三星的3D藍光播放機、任天堂的游戲機、ATI的顯卡、HP的激光打印機等各種電子產品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09133.htm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微處理器領軍人物就是Tensilica公司現任CTO Chris Rowen博士,他發明的可配置處理器可以算是應用最廣泛的通用處理器了。
現在很多本土IC都在開發“中國芯”,但是目前為止我們沒有一款真正自主架構的通用微處理器,大名鼎鼎的龍芯采用的MIPS架構,其他一些所謂的中國芯處理器采用的要么是ARM架構,要么就是一個DSP器件,真正的通用微處理器從原理上解釋很簡單:就是一個執行存儲器中指令的有限狀態機,每條指令都規定了總狀態變化的特定方式以及指定隨后該執行哪條指令。看看,通用處理器原理就這么簡單,但是要開發一個真正的通用處理器難度卻是很大的。
難在哪里?指令集的定義,這個指令集要支持對程序員有用的功能,同時它的實現要盡可能有效,此外,這個指令集還應使以后更復雜的實現也有同樣的效率。所以,就連大名鼎鼎的蘋果也是購買了ARM的指令集后,才開發出了支持iPad的A4處理器。
可能很多人說,“我有能力開發指令集!”如果真是有能力那真是太好了,中國的微處理器未來就寄托在你的身上了,不過,設計處理器難點在于指令集設計,但掌握了指令集設計并不意味就能設計出一個處理器來,設計處理器還牽涉到時序、寄存器、流水線、I/O、開發工具等等非常多的環節,也不是一兩個人可以搞定的事情。
那是不是就沒辦法開發自己的處理器了,答案當然是“no”!先讓我們從 Chris Rowen博士的經歷看看開發處理器要具備什么樣的關鍵因素和條件吧。
一、 熱情
這是做好所有工作的基礎,據說Chris Rowen博士在哈佛大學讀物理學專業的時候就對創新很有熱情,所以,70年代末他畢業就加盟了intel公司,當時英特爾公司沒有今天的名氣,還屬于初創公司,開發出的8086處理器銷量也不好,Rowen Chris加入intel后就負責尖端處理器的開發,在那里,他了解到了處理器幾何尺寸按比例縮小(geometrical scaling)的規律,促使他考慮處理器背后深層次的因素,也促使他在80年代初期離開intel進入斯坦福大學學習更多有關電子器件的知識。
二、 機遇
機遇可以讓你發現通往目標的一個捷徑,當然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不過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沒有在intel的工作和自己的思考,Chris Rowen也不會有這么的好的機遇,什么機遇?他在斯坦福大學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助教--John Hennessy,他當時正領導一個小組研究處理器架構,這個John Hennessy,簡直太牛了,他后來當了斯坦福大學校長,并是IEEE和ACM院士,還是美國國家工程研究院院士及美國科學藝術研究院院士。他因為在RISC技術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而榮獲2001年的Eckert-Mauchly獎章,他也是2001年Seymour Cray計算機工程獎得主,并且和本書另外一位作者David A.Patterson分享了2000年John von Neumann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