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物聯網勿走日本泛在網老路
物聯網”一詞在去年誕生后急劇升溫,而早在1999年,日本就出現了“泛在網”一詞,兩者異曲同工。那么,從起步較早的日本身上,我們得知政府多頭管理與市場約束導致技術應用停滯不前。請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07731.htm物聯網,勿走日本泛在網老路
“感知中國”使“物聯網”一詞在中國的關注度急劇升溫,在熱議的人中,有些人的感受可能格外與眾不同,宋海剛和王欣榮就是其中兩位。對于“物聯網”的火熱,他們二人的反應是“大吃一驚”。
事實上,他們如此反應絲毫也不奇怪,因為他們來自同一個單位――野村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宋海剛博士是主任咨詢顧問,王欣榮任部門經理、主任咨詢顧問。早在2006年、2007年,野村綜研(上海)就分別在北京、大連舉辦過泛在網研討會,但在當時的中國基本沒有什么反應,有人認為是在炒概念,由于太過超前,結果就沒有堅持下去。看到今天物聯網如此火熱,野村綜研可能多少因陰差陽錯有些懊惱。不過,野村綜研也并非一無所獲,正是由于此前的鋪墊,以及在日本推廣泛在網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野村綜研(上海)得以以觀察員的身份率先成為中國傳感網標準化委員會成員單位。
時間差,驚人的巧合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宋海剛和王欣榮掛在嘴邊最多的就是“泛在網”一詞。據他們介紹,早在1999年,野村綜研前任理事長村上輝康就提出了泛在網的概念,從此被譽為“泛在網之父”,他現在擔任野村綜研泛在與物聯網戰略研究中心主任一職。2001~2002年,野村綜研在日本先后出版了一套3本的關于泛在網的書籍。
據介紹,這些年來,日本的國家通信發展戰略也是在發展中逐漸演化的,從最初的e-Japan1、e-Japan2,到2005年的u-Japan,再到2009年的i-Japan。有趣的是,i-Japan計劃的初衷是為“傻瓜”設計的,因為此前的通信應用戰略要求使用者必須具有一定的IT知識,但老人、孩子缺少這方面的知識,結果無法享受到IT帶來的便利,于是提出了i-Japan,即要讓網絡帶來的便利像空氣和水一樣,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夠享受到。
在關于物聯網的討論中,一些人對傳感網、物聯網、泛在網的概念爭論不休,如果從粗線條的框架來看,傳感器網、物聯網、泛在網之間應該是一個由小及大的包容關系。盡管宋海剛和王欣榮也覺得現在物聯網有些太熱了,但他們堅持認為,目前中國提出發展物聯網的時機已經成熟。他們的論據是,中國現在的網絡基礎大約相當于日本2001~2002年的水平;中國2009年手機用戶占總人口的比例與日本2001年的水平相當;中國在去年開始推廣3G,而日本的3G是在2001年開始的。用宋海剛的話說,“雖然是不很嚴密的比較,但卻是很有意思的巧合,它們的時間差大致一樣”。泛在網的雛形在日本是2001年出現的,而中國在去年提出了“物聯網”,時間差同樣基本吻合。
他山之石,日本的苦惱
盡管日本發展泛在網起步較早,但談及泛在網的進展情況,宋海剛和王欣榮都非常不滿。“這些年日本做了很多試驗,許多成果非常優秀,但因為沒有一個非常成熟的商業化的政策體系或制度體系,導致很多成果昏睡在那里,沒能商業化。這一點韓國面臨同樣的問題。”宋海剛說。
日本的泛在網受阻于成果的商業化。眾所周知,科技成果產業化是我國科技創新中的老大難問題,每論及此,人們往往會說日本和韓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榜樣尚且如此,那物聯網在中國的前景是否也不容樂觀呢?
“恰恰相反!”王欣榮的回答讓記者感到非常驚訝。面對記者的困惑,他解釋到:“日本真正的泛在網試驗從2003年就開始了,但未能形成產業化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日本的體制決定的!”據王欣榮和宋海剛介紹,日本管理泛在網發展的機構有3個:分別是管技術的總務省(相當于我國的工信部)、管頻率和網絡資源的文部省、負責產業化的經濟產業省(相當于我國的商務部),由于三個部門多頭管理,結果在技術推廣時得不到文部省批的頻率資源,只能停留在試驗階段,局限在試驗區應用。王欣榮說:“中國政府擁有強有力的執行力,可以避免出現日本所面臨的問題。”
當然,多頭管理并非導致泛在網在日本停滯不前的惟一原因。王欣榮不無遺憾地說:“許多日本企業比較閉塞,國際化水平不夠高,雖然泛在網相關的技術很好,但不愿拿到國外去,只想在日本國內應用。除了管理部門支持力度不夠外,由于老年人多,日本市場本身是個萎縮的市場,有效需求不足,自然無法實現規模化。”
此外,在王欣榮看來,泛在網也是把雙刃劍,在為人們提供良好服務的同時,也會涉及到人們的個人隱私。他說:“在日本,許多人非常重視所謂的個人隱私和自由,他們不愿意時時刻刻都被監控,為此人們爭論不休,這也是影響泛在網在日本全面鋪開的原因之一。”結果,許多泛在網的試驗方案只能以“小學生和老人作試驗對象”。
物聯網相關文章:物聯網是什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