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中芯國際寧先捷:65納米技術國際領先

中芯國際寧先捷:65納米技術國際領先

作者: 時間:2010-03-23 來源:北京日報 收藏

  寧先捷創業感言:在行業,國內企業與國際廠商最大的差距還是人才儲備,比培養人才更難的是留住人才。北京市以及開發區對人才的重視解除了高科技企業的后顧之憂,對于歸國的海外學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感到受重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07198.htm

  虎年春節,寧先捷終于和家人一起過了年。身為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技術開發中心負責人,他此前三個春節幾乎都是在車間里度過的。是什么讓中芯國際從海外請來的這位技術大腕以廠為家,即使過年也要堅守崗位?

  寧先捷和他的研發團隊歷經三個寒暑,終于使中芯國際的半導體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毅然決定回國效力

  今年48歲的寧先捷是美籍華人,“海歸”之前,他曾在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美國IBM半導體有限公司任工程師,主要負責開發了0.18微米和0.15微米動態存儲器互聯線工藝并成功投入生產。

  “海歸”創業,對于在國外享受著優厚待遇的寧先捷來說,機會是偶然的,但決定卻是必然的。

  2001年,在世界三大半導體公司之一——美國IBM任工程師的寧先捷到上海參加一個國際學術會議時,見到了中芯國際的創始人張汝京。在聽了張汝京對中芯國際的介紹以及發展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構想后,寧先捷感到自己應該回來參與到這一事業中。

  “我們這一代人受傳統教育,總希望能為國家做點事。9年前,國內的半導體研究和國外差距很大,產學研沒結合起來,自己覺得應該盡一份力。”習慣于少說多做的寧先捷不希望通過語言“拔高”自己,事實上,他初到國內時一切工作都要從基礎做起。

  手把手培養研發團隊

  中芯國際在北京和上海建廠之初,都經歷了鐵皮頂簡易房時代,而這樣的簡易房就是寧先捷“海歸”后的第一間辦公室。當時,比生產條件更加薄弱的,是技術人才的儲備。

  為了在北京研發投產芯片,2005年年底,寧先捷從上海調任剛剛組建的中芯國際北京公司擔任技術開發中心負責人,主要負責技術制程技術開發項目,制訂了工藝流程、設計規則等,這也圓了他要獨立承擔一個大項目的夢想。當時他帶領的團隊技術人員全是30歲左右的畢業生——重理論、缺經驗、少實踐,怎么辦?“就像師傅帶徒弟,一些操作細節都是我手把手指導的。連吃飯都跟他們在一起,就為了多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寧先捷說,剛開始的時候,“徒弟”們工作時,他真是一會兒都不敢離開。

  2008年9月,65納米芯片經過可靠性驗證,開始試產。300余項專利成果無一不凝聚著研發人員的心血。

  充分利用生產“歇工期”

  從試產到商業化量產,65納米芯片用了一年的時間,其間正趕上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國際金融危機對企業的生產確實造成了影響,但這卻給企業新技術研發拓展了空間。”寧先捷說,中芯北京利用訂單減少所帶來的設備“歇工期”,成功地完成了65納米芯片在生產設備上的轉產磨合,短時間的生產“歇工”卻滿足了研發部門對于新產品的調校需求。

  在完成了65納米技術征程后,寧先捷如今正在忙著搭建32納米技術開發團隊。“集成電路業界有個著名的摩爾定律,就是芯片上所集成的電路的數目,每隔18個月就翻一番,同時價格下降一半。因此我們必須跟上技術進步的步伐。”他欣慰地表示,通過科技創新調整產品結構,也是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