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體恢復增長
2023即將遠去,2024快步走來。芯謀研究例行在年末發布下一年半導體產業展望,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若無特殊說明,文內中國亦僅涵蓋中國大陸數據)芯片產業從周期低谷轉為增長,增幅12%;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市場需求總體恢復向好,增幅9%;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繼續增長,增幅9.6%。
芯片產業展望回顧2023年的中國大陸芯片設計(含Fabless和IDM)產業,眾多企業在產業寒冬里苦熬。中國大陸約90%的芯片設計公司的絕大部分芯片銷售營收來自中國大陸市場,中國大陸應用終端的產量直接反應了相關芯片的需求。第一,產量下降幅度最大的是PC。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大陸PC產量從2022年4.34億臺下降到3.56億臺,降幅高達約18%,同時PC相關的芯片價格被壓到極低,市場需求整體萎靡。第二,手機市場低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手機總產量從2022年15.6億部下降到15.3億部,降幅約為2%,4季度由于部分品牌的拉貨,手機相關芯片需求有一定恢復,但全年手機相關芯片需求仍舊低迷。第三,消費電子市場總體表現尚可,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主要家電(彩電、智能手表、空調、冰箱、洗衣機、冷柜等)全年總產量從2022年6.81億臺增長到7.22億臺,總產量增長約6%。雖然產量有一定增長,但相關芯片單價仍在谷底。第四,新能源汽車市場較好。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總產量將從2022年705.8萬輛增長到940萬輛,年產量大增33%,汽車相關芯片需求旺盛。第五,工業電子市場高速增長。中國光伏電池產業一支獨秀。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光伏電池總產量從2022年343.6GW增長到567.0GW,增速高達65%,光伏電池相關的芯片需求強勁。展望2024年,芯謀研究預測,中國大陸芯片銷售收入將增長12%,達到614億美元。從中國應用市場看,2024年中國各應用市場營收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首先,汽車電子市場快速增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仍將保持快速成長,汽車相關的IGBT芯片及模組/SiC芯片及模組、功率IC、MCU、分立器件等芯片市場保持增長,預計2024年中國汽車芯片營收將增長21%,達到86億美元。第二,工業電子市場高速增長。2024年光伏電池產量將將有35%的高速增長,預計2024年中國工業電子芯片營收將增長19%,達到111億美元。第三,通信市場恢復增長。2024年預計中國手機產量將恢復正增長,增速達7%。2024年手機相關的CIS、射頻前端芯片、功率IC、分立器件、無線連接等芯片的需求量和價格有一定恢復,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通信芯片市場營收將增長7%,達到166億美元。第四,消費電子市場繼續增長。預計2024年主要消費電子終端(彩電、智能手表、空調、冰箱、洗衣機、冷柜等)總產量將增長8%。預計2024年中國消費電子相關的IGBT模組、MCU、功率IC、分立器件、無線連接等芯片的總營收將增長7%,達到129億美元。第五,計算市場小幅增長。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PC產量還將下滑8%,但在數據中心和服務器等商業和信創市場的拉動下,預計2024年中國計算市場芯片營收將增長5%,達到86億美元。按應用市場預測中國大陸芯片設計產業2024年營收
數據來源:芯謀研究
代工產業展望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產業展望:市場需求總體恢復向好,增長9%。2023年,中國大陸和全球芯片產業進入產業周期低谷,主要營收來自中國大陸芯片設計公司的晶圓代工產業(不包括華潤、士蘭等IDM),也不可避免地隨之下滑。綜合看,中國大陸晶圓代工行業,2023年營收下滑21%,為114億美元。 中國大陸主要晶圓代工企業2023年營收及增速
數據來源:芯謀研究以中國大陸晶圓代工行業的前兩大企業為例分析,中芯國際、華虹宏力的營收下滑都是行業下行影響的結果。中國大陸晶圓代工行業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工藝技術全面,覆蓋手機、消費、汽車、工業、計算等全部應用市場。在產業進入周期低谷后,2023年季度產能利用率隨之下滑至70%多,全年營收預計下滑約9%。上海華虹宏力的情況類似,由于汽車和工業市場的營收占比較高,2023年公司營收預計下滑約2%。總體來看,2023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產業,8英寸晶圓產線的產能利用率約為82%,12英寸晶圓產線的產能利用率約為72%。產能利用率的下滑,也反應了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產業營收的低迷。2024年,芯謀研究預計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市場將增長9%,達到124億美元。具體以中國大陸前兩大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和華虹宏力為例來分析。2024年由于新能源汽車、風光儲保持增長,手機和消費電子恢復正增長,僅PC市場不太樂觀。中國大陸芯片設計產業的需求將迎來一波新的成長周期。在中國大陸芯片設計產業增長的帶動下,晶圓代工行業也將恢復成長態勢。由于中芯國際在手機和消費電子等領域的營收占比較大,2024年季度營收預計將反彈。由于華虹宏力在新能源汽車和工業等領域的營收占比較大,雖然這兩大領域存在增速放緩、國際和國內功率器件的產能持續擴張導致市場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但國產芯片的滲透率持續提升,2024年下半年的季度營收預計將恢復正增長。總之,由于主要終端市場恢復成長,帶動芯片需求增加,進而提升了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的產能利用率。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產業,8英寸晶圓廠的產能利用率將提高到90%,12英寸晶圓廠的產能利用率將提高到78%。再看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的產能擴張情況, 2024年在終端產業恢復向好的影響下,2024年中國大陸晶圓代工行業預計12吋產能將新增約13.5萬片/月晶圓,新增產能主要來自12吋,且集中在上海和廣東兩地。
設備產業展望2023年全球設備市場回落至1128億美元,跌幅4.5%;預計2024年將小幅增長2%,至1150億美元。2023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下跌4.5%,至1128億美元。前五大設備廠商中僅ASML保持較快增長,其他設備廠商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跌幅,尤其是LAM、TEL跌幅超過20%。芯謀預計2024年全球設備市場規模將增長2%左右,增至1150億美元。一方面國際頭部晶圓廠計劃建設更加先進的工藝產線;另一方面由于代工市場產能利用率逐漸走出低谷,全球和國內主要晶圓廠擴產態度將轉向積極。
2023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達到創紀錄的342億美元,增長8%,全球占比達到30.3%;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375億美元,增長9.6%。在全球其他地區設備市場陷入停滯甚至下滑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市場成為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主要增長引擎。一方面各大設備廠商營收中,中國市場占比顯著提升;另一方面國產設備廠商營收大增,且主要供應國內市場。中芯國際、華虹、長存、長鑫等國內頭部晶圓廠的擴產勢頭依然迅猛,中芯國際在2023年3季度財報中宣布上調2023年資本開支到75億美元(2022年中芯國際年報中表示,2023年資本開支與2022年相比大致持平約為64億美元),增長17.2%。受國際環境影響,預計2024年大陸頭部晶圓廠擴產將更加積極。
2023年國內半導體設備公司總體營收增長超17.6%,達到40億美元,設備國產化率達到11.7%;芯謀預計2024年中國大陸設備廠商營收將進一步增長至51億美元,國產化率達到13.6%。在國產替代的大趨勢下,國內設備廠商將從點式突破向縱、橫兩個維度加速拓展,設備產業將進入全面高速發展的新階段。北方華創、盛美半導體、先導、晶盛機電等設備企業增長顯著,呈現出平臺化發展趨勢。中微公司、華海清科、凱世通等專注于刻蝕、CMP和離子注入設備的單項冠軍企業,技術和市場進一步突破,營收也大幅增長。
半導體零部件開始集中攻關,明后年將對設備產業形成有效支撐。2023年中國大陸半導體零部件產業迎來真正的發展元年,成為國家、產業、企業和人才的關注重點。這一年儲氣艙(gas box)、流量計、真空計、反應噴淋頭、靜電吸盤和閥門等重要零部件取得較大突破,逐漸能夠滿足部分國內半導體設備需求。國家和地方政府推動多個攻關項目聚焦關鍵零部件研發,更多的設備公司將資源用于培育下游供應鏈。鴻舸半導體、新密科技等零部件企業在各自領域取得較大突破,零部件在各類設備中得到更多的應用和驗證。未來2-3年零部件產業將迎來高速高質量發展,由點及面逐漸完善,并對設備環節形成全面有效支撐。從覆蓋面上看,研發將覆蓋80%以上的零部件領域,量產將覆蓋50%的面上需求,供應將占據20%的市場份額。總體呈現出缺失零部件急劇減少,短板零部件技術差距快速縮小態勢。
整體總結特色工藝和高性能封裝將成為市場關注熱點。發展先進工藝要依靠新型舉國體制的力量,相關設備材料攻關也到了啃硬骨頭的階段。簡單環節很多人在做,高難度環節要實現突破絕非一日之功。市場更多關注供應鏈比較安全的環節,前有化合物、功率、傳感器,現有RISC-V、硅光等。尤其大算力大芯片的爆發,帶火了Chiplet、HBM等高性能封裝(所謂的中道制造),以及光通信所需的光芯片、電芯片。市場情緒仍有保守慣性,部分初創企業難以為繼。經歷超過一年的景氣下行,在巨大的壓力下,無論是資本投資還是客戶下單,都日趨保守,這一慣性在2024年至少是上半年仍將持續。這種形勢下,初創企業和圈外資本“湊熱鬧”投資的芯片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2023年已經有哲庫、復睿微、魔星等有一定影響力的公司因訂單缺乏和資金輸血不足而解散。2024年雖然市場有所回暖,但在客戶和投資者的保守慣性下,預計還有企業將會倒下。尤其做大芯片的初創企業,本身消耗巨大,投資回報周期又長,生存壓力將更大。碳化硅競爭白熱化,國內項目面臨交卷考驗。在整體下行的2023年,新能源汽車幾乎是唯一一個持續高增長的主流終端產品。由于性能指標優勢顯著,碳化硅備受期待。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近三年來國內上馬多個車規級碳化硅晶圓項目。根據各家送樣結果看,國內廠商車規級碳化硅產品距離國際大廠仍有差距,大規模商用還有待時日。雖然安意法(意法、三安合資重慶廠)要到2025年才會有大規模產出,但是壓力已經擺在國內廠商眼前。如果不能進一步提升自身競爭力,現在無法與進口碳化硅競爭,將來無法應對安意法的沖擊。一旦設備大規模裝機,距離著交卷不遠。到底未來如何,就看國內廠商這兩年的努力成果了。美國政府對我國繼續精準打壓,措施會有微調。美國對我國半導體產業的打壓,給我們造成嚴重傷害,但也有中國企業接連沖破封鎖。美國制裁將長期存在,但在具體執行層面會不斷微調,例如對非先進工藝設備保持一定彈性,而在美籍人才、美國資本以及先進封裝環節加大限制。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不排除美國政府在這一領域出手,限制中國企業從海外獲取相關芯片、晶圓甚至是特殊工藝機臺。前面提到具體執行,風向標就是美國政府調查應用材料違規一案,很多海外龍頭也都非常關注。之前美國政府已經公布了應用材料所謂違規的證據,但一旦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勢必會激發更多海外廠商尋求變通的心思。芯片企業出海成普遍現象,需求和必要性凸顯。從市場看,優秀的半導體企業多為全球銷售、全球布局。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只有走出去才能打破在國內低水平內卷的制約。消費型PMIC、分立器件、無線連接、嵌入式SoC、MCU、液晶DDIC等本土廠商能夠提供高性價比產品的領域,是出海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方向。從供應鏈看,由于受美國政府的限制,國內企業只有變身為法律意義上的海外法人,才能更好地利用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的產業鏈資源,同時能更順暢地向發達國家銷售產品。在終端廠商出海的帶動下,封測是國內企業出海的第一波,接下來是設計企業。當然,如何讓海外實體如何既能受國內母體的控制,同時又兼具獨立海外法人的身份,這要考驗企業家們的管理能力和運作技巧,也充分考驗國內地方政府的遠慮與胸懷。
結語
盡管行業下行,外部環境嚴峻,中國半導體在2023年總體取得優異成績,尤其設備零部件快速成長,為2024年的持續增長打下堅實基礎。行業正在轉暖,企業營收正在改善。我們的努力正在一步步兌現,中國半導體產業一天天壯大起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立自強也越來越清晰可見。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