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人事變換如走馬燈,英特爾沒落了嗎?

人事變換如走馬燈,英特爾沒落了嗎?

發布人:旺材芯片 時間:2023-03-30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來源:芯聞路1號


風,無形,來去變化萬千。

燈塔,有形,屹立不倒趨于可控。

在航海過程中,風力影響速度,而燈塔指引方向。

在科技發展過程中亦是如此。


衡量一個領導的能力,一是要有人跟隨,二便是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走。這是任何一個領導人所必備的技能。

衡量一個公司的發展,也逃不過這個定論。

1968年,戈爾摩登和羅伯特諾伊斯在硅谷創辦了英特爾公司,一個傳奇就此誕生。

圖片


2023年,英特爾取消一年半內發布多款服務器GPU 產品的產品規劃,被業界稱為牙膏廠。

與此同時,3 月 22 日, Intel 首席執行官 Pat Gelsinger 在 Twitter 上宣布,該公司現任首席架構師 Raja Koduri 將離開公司。業界卻突然欣喜,英特爾這次要崛起了。欣喜的背后其實反映了行業人士沒有言說的共識,那便是近些年英特爾的不斷掉鏈。那么,英特爾真的沒落了嗎?

01

特爾總體發展史


在芯片發展過程中,摩爾定律一直被認為是業內的黃金定律,而戈登摩爾恰恰是英特爾的創始人。這樣良好的基因加持讓英特爾時至今日,仍是業界難以逾越的標桿企業。
英特爾的神話起源于第一個商用處理器Intel44004,帶來了互聯網與計算機的革命。此后,無論是78年生產出著名的16位8086處理器,還是1986年成功上市,英特爾的每一步都踏在強者恒強的邏輯里。圖片但盛極必衰、日中則昃,歷史的規律似乎也無情的加載在這個雄霸一方的巨頭身上。從英特爾前段時間發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財報來看,第三季度的總營收為153.38億美元,相較于去年同期的191.92億美元下滑了20%;凈利潤更是同比暴跌85%,僅為10.19億美元。在產品方面,由于生產工藝上遲遲沒有突破性進展,加之AMD對臺積電先進制程的高度利用,自從AMD發布銳龍移動處理器之后,在銳龍處理器強烈的攻勢之下,英特爾甚至出現了一絲招架不住的趨勢。而提及AMD與英特爾,大家對兩者之間的角逐或許早有耳聞。AMD與英特爾的成立時間相差僅僅一年,而且兩家都脫胎于仙童半導體。一個創始人是技術派的戈爾摩登與諾伊斯,另一個則是銷售派桑德斯,創始人風格不一也會導致最開始的路線不一。圖片


AMD以市場為導向,憑借質優價廉的產品努力成為各類產品的第二供應商。作為第二供應商要求的不是技術領先與創新能力,而是學習模仿以及生產制造能力,顯然這與AMD當時的自身條件是匹配的。而英特爾則以技術發展為導向,是典型的技術領先與創新者。這也導致早期很長一段時間,英特爾對AMD都處于碾壓的狀態。事情的轉折出現在1999年,AMD基于K7微架構的Athlon處理器誕生,綜合性能超越同頻的奔騰III(代號Katamai),讓所有的DIY用戶為之震驚,后來又搶先發布了1GHz CPU,改變了AMD在世人心中“英特爾代工廠”的形象,與英特爾同臺競技。 2000 年代,英特爾的 CPU 市場份額被AMD瓜分,市場對英特爾的熱情逐漸減弱。然而,AMD 在 2006 年收購 ATI 擴展到 GPU 市場后,其資源分布過于單一,導致在兩個不同的市場上難以與英特爾和NVIDIA競爭。此后根據 PassMark Software 的數據,英特爾以新的 CPU 進行反擊,到 2016 年第三季度,它輕松控制了全球 CPU 市場的 82.5%。AMD 控制了剩余的 17.5%。但在過去的五年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22年AMD以 20% 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英特爾仍以 71% 的份額保持市場領先地位,但這與英特爾2018 年之前的份額已相去甚遠。

這一原因具體是什么呢?


或許和AMD 始終選擇長期主義,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有關。


半導體產業本質是重資本、重投入,需要不斷推出更先進產品獲取市場份額的生意,是典型的“時間的朋友”商業模式,投入越久技術積累越多,進入壁壘越高。但是,缺點就是公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面臨巨大且持續的金額投入。后期的AMD選擇了走緩慢艱難卻收益十分大的路線。AMD于 2009 年將其內部代工廠分拆為 GlobalFoundries,并成為一家無晶圓廠芯片制造商,將其芯片外包給第三方代工廠。AMD 最初將大部分訂單外包給 GlobalFoundries,但最終轉向臺積電和三星更先進的工藝。這一決定使 AMD 能夠生產比英特爾更先進的芯片,同時為 OEM 提供穩定的 CPU 和 GPU 供應。而此時的英特爾,內部代工廠在制造更小更先進芯片的“工藝競賽”中卻不斷地落后于臺積電。


圖片

圖注:英特爾和AMD TTM(2017年到2021年市盈率)變化圖,來源YCHARTS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最新公布的報告顯示,2022年英特爾的數據中心CPU部門收入與2021年相比下滑了16%。此外,英特爾x86市場地位正被逐漸削弱,MercuryResearch的調研數據表明,2022年第四季度,英特爾在x86處理器市場的份額為68.7%。而AMD的份額已經超過了三成,達到了31.3%,高于去年同期的28.5%。可以看出,AMD與英特爾之間雖有差距,但并不是鴻溝,并且經過多年的角逐,正在慢慢縮小。反觀英特爾的發展,早期積累了巨大優勢,但過于安逸的地位使得其變成了業內口中的擠牙膏工廠,競爭對手正在不斷蠶食英特爾的市場地位。 而有意思的是,此次首席架構師 Raja Koduri的離職, 在眾多網友的調侃中,卻頗帶有會讓英特爾起死回生的意味,為什么一個架構師的離職會有如此的象征意義呢?我們首先得從Raja Koduri的履歷說起。


02

“業界冥燈”Raja Koduri?


Raja Koduri 本科就讀于 Andhra University 電子和通信專業,又在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haragpur 電子和通信專業取得了碩士學位。

圖片來源:網絡

2001

加入 ATI 擔任先進技術開發總監。

2006

隨著 ATI 被收購進入 AMD 擔任圖形首席技術官。

2009 年 - 2013 年

 Raja Koduri 加入蘋果,擔任蘋果的圖形架構總監。

當時的蘋果由喬布斯擔任CEO,喬布斯聘請Raja Koduri主要是為了擺脫英特爾和AMD,研發出自己的SoC。但Raja Koduri在蘋果公司工作了四年,蘋果自研SoC絲毫沒動靜。而在Raja離職后,原英特爾首席架構師Jeff Wilcox接任Raja職務,2020年蘋果M1發布,蘋果崛起了。此后,Raja重新回到AMD,對AMD的GCN(世界上第一款28nm GPU架構)進行了修改,提出了采用HBM(將很多個DDR芯片堆疊在一起后和GPU封裝在一起,實現大容量,高位寬的DDR組合陣列)的VEGA系列顯卡,非常適合用于挖礦,但是成本高、封裝難、良率低、不易維修,也不符合AMD的戰略布局。Raja在2017年離開AMD。AMD此時聘請了王啟尚,這個技術大牛直接帶領AMD推出了RDNA和CDNA系列顯卡,推出之際性能吊打NVIDIA和英特爾,AMD崛起了。離開AMD的Raja來到了英特爾,主要負責英特爾GPU業務,在英特爾工作了五年半。英特爾的GPU業務遲遲沒有起色,反而頻頻取消產品發布。這些事件是偶爾還是真的應了網友那句,Raja離開哪,哪里就會崛起,我們不得而知。

但頻繁的取消產品發布,出問題的不僅僅是技術部門的領導一個人,或許也跟英特爾在選拔人才時脫離技術為本的企業文化有關。

除了Raja,英特爾備受詬病的人事任命還有非技術背景的上任CEO司睿博(Bob Swan),2018年英特爾第六任CEO Brian Krzanich因桃色新聞被迫辭職,當時擔任英特爾首席財務官的司睿博屬于臨危受命,在擔任代理CEO的7個月之后,正式成為英特爾第七任CEO。司睿博的職業履歷中,無論是在GE照明集團還是TRW公司或是HP企業服務、eBay公司等,都是財務官?;蛟S正是因為缺乏整體的經營經驗,讓其操持一個轉型中的大型公司,有點勉為其難。

圖片



在其就任期間,英特爾無論是手機業務還是PC業務領域都開始出現頹敗之勢。所以當英特爾宣布Pat Gelsinger擔任英特爾新任CEO時,業內紛紛表示欣喜,股價也因此大漲7%。因為大家相信一個有技術背景的CEO會更明白技術和產品布局的重要性和重點,也期待著英特爾能重回昔日頂峰。

03

芯聞路1號觀點


其實回答英特爾是否沒落了這個話題,我們可以用馬斯克一直信奉的第一性原理,即“在每一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庇⑻貭柕陌l展也是如此,表面來看,英特爾的沒落是產品更新換代慢的問題,但實際上,與其內部長期安逸不求進取的文化以及幾次選撥人才失誤有關。更為本質的是,英特爾是一家科技公司,英特爾的問題關鍵在于在5nm、7nm技術上長期難產,無論是PC領域的頹勢還是數據中心業務的強敵環伺,本質上仍是技術上的落后所導致,決定著CPU、GPU、FPGA、ASIC綜合性能的關鍵是其背后芯片、平臺、軟件、架構、設計、制造的能力,提高英特爾的工廠先進制程能力,升級英特爾的技術能力是英特爾站在十字路口的最優解也是唯一之解。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英特爾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