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國產化進入5.0階段!十大產業趨勢預測
① 國產化1.0(芯片設計):2019年以信創軟件(操作系統)和芯片設計(數字芯片、模擬芯片)幾大類為主
2019年5月,限制華為終端的上游芯片供應,目的是卡住芯片下游成品,直接刺激了對國產模擬芯片、國產射頻芯片、國產存儲芯片、國產CMOS芯片的傾斜采購,這是第一步。
② 國產化2.0 (晶圓制造):2020年以晶圓代工和周邊產業鏈,主要以中芯國際、封測鏈、設備鏈為主
2020年9月,限制海思設計的上游晶圓代工鏈,目的是卡住芯片中游代工。由于全球晶圓廠都嚴重依賴美國的半導體設備(PVD、刻蝕機、離子注入機等),海思只能轉移到備胎代工鏈,直接帶動了中芯國際等國產晶圓廠和封測廠的加速發展。
③ 國產化3.0(設備材料) :2021年以晶圓廠上游的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鏈為主,比如前道核心設備和黃光區芯片材料
2020年12月,中芯國際進入實體名單,限制的是芯片上游半導體供應鏈,本質是卡住芯片上游設備。想要實現供應鏈安全,必須做到對半導體設備和半導體材料的逐步突破,由于DUV不受美國管轄,此階段的關鍵是針對刻蝕等美系技術的替代。
④ 國產化4.0(設備零部件、EDA/IP、材料上游) :2022年以零部件和EDA為主,進入到國產鏈條的深水區,最底層的替代
2022年8月,美國發布芯片法案,對國內先進制程的發展進行封鎖。想要實現產業自主可控,必須進入國產鏈條的深水區,實現從根技術到葉技術的全方位覆蓋。因此,底層的半導體設備逐漸實現1-10的放量,芯片材料逐漸實現0-1的突破,EDA/IP登陸資本市場,成為全新品類,最底層的設備零部件也將迎來歷史性發展。
⑤ 國產化5.0(中國半導體生態系統):2023年以后,將以建立產業鏈各環節強供需聯系、打通內循環為主要替代目標
我國半導體產業全而不強,半導體產業鏈的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有中國企業,但是整體處于落后位置。由于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國企業缺乏深度聯系,單個企業的進步很容易受美國制裁影響。因此,培育良好的產業生態,實現全自主制造,打通內循環,依托國內的市場優勢,實現半導體產業鏈的不斷升級,將成為國內半導體行業國產化5.0的重要目標。
報告正文
預測1:成熟工藝將成為國內晶圓廠擴產主力軍;
預測2:全球半導體產業政策進入密集區;
預測3:Chiplet將成為跨越制程鴻溝的主線技術;
預測4:FD-SOI將為國內開啟先進制程大門提供可能;
預測5:RISC-V將引領國產CPU IP突破指令集封鎖;
預測6:反全球化持續,中國半導體內循環開啟;
預測7:終端廠商及設計公司向產業鏈前端滲透;
預測8:智能座艙將成為電車智能化主戰場;
預測9:芯片去庫存繼續推進,周期拐點已至;
預測10:國產化5.0推進,建立中國半導體生態系統。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