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中國內地33篇論文入選IEDM2022

中國內地33篇論文入選IEDM2022

發布人:xinsixiang 時間:2022-11-01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圖片

IEDM2022即將于123-7日在美國加州舊金山召開!

IEDM是一個年度微電子和納電子學術會議,主要涵蓋半導導體和電子器件技術,從設計、制造、物理、模型和建模領域的技術創新。IEDM始于1955年,每年12月份舉行。

1988年起,功率半導體內容逐漸從IEDM獨立出來,成立了功率半導體業界公認的頂級學術會議ISPSD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ICs)。

參加IEDM會議的代表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科學家、工程師、企業高管和政府機機構人員,主要議題包括納米級CMOS晶體管技術、先進存儲器、顯示技術、傳感器/MEMS器件、量子和納米器件、光電器件、功率器件、能量采集技術和超高速器件,以及半導體工藝技術、芯片設計和仿真等。此外,也會討論和展示硅基、化合物和有機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的最新研究進展。近年來,集成電路技術領域的許多重大技術突破都是通過該會議正式發布的。IEDM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單位在相關領域的研究水平。

今年恰逢晶體管發明75年周年,126日晚上8點將舉辦一場小組討論會,討論這項規模極小但不可替代的奇跡技術75年的重要性和未來發展。嘉賓來自IBMimecIntelLAMMicronTEL等公司。

IEDM2022論文情況

IEDM2022年共計有224篇論文入選,亞洲109篇入選,美洲76篇入選,歐洲39篇入選。亞洲109篇中,中國68篇(內地33篇,臺灣32篇,香港3篇),韓國21篇,日本11篇,新加坡9篇;美洲76篇中,美國75篇,加拿大1篇;歐洲39篇中,比利時17篇,法國7篇,德國6篇,瑞士、意大利各4篇,英國1篇。

按一作所在單位計算,IMEC貢獻16篇,臺積電貢獻13篇,北京大學貢獻12篇(包括2篇特邀報告),分別代表研究機構、產業界和高校。

中國內地在IEDM的腳步

中國半導體界第一次在世界上發出聲音就是在IEDM1979年,當時在陜西微電子研究所(現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工作的黃敞先生代表中國大陸第一次登上了世界半導體的講臺,發表了題為《Transient response of I2L》的論文,和IBM、德州儀器、通用電子、東芝等分在《SESSION 8:集成電路-先進雙極集成電路》并于1979124日進行了演講。要提及的是黃敞先生在美國工作時,1955年和1956年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IEDM上發表了兩篇論文(其中一篇的合作者是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那時IEDM也剛起步。

1980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毛鈞業的論文入選IEDM,這是中國內地高校在世界上首次發聲。

在沉寂了24年后,2004年中國半導體界找回了感覺。中芯國際、清華大學、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分別代表產業界、學術界和研究界在IEDM齊齊發聲,向全球同行展示了國內在半導體技術上的長足進步。

在經過一年休整后,從2006年開始,中國半導體各方勢力開始逐步展示研究實力,已經連續17年持續發文。

高校方面,繼清華大學后,2007北京大學復旦大學IEDM首發,2011上海交通大學IEDM首發,2013浙江大學IEDM首發, 2016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IEDM首發,2017南京大學山東大學天津大學IEDM首發,2018華中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IEDM首發,2019北京航空航天大學IEDM首發,2020南京郵電大學IEDM首發,2021華東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IEDM首發,2022東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湖大學IEDM首發。

科研機構方面,繼中科院止上海微系統所2014中科院微電子所IEDM首發,2015中科院半導體所IEDM首發,2020之江實驗室中科院蘇州醫工所IEDM首發。

產業方面,繼中芯國際后,2018新驅創柔光電有研集團IEDM首發,2020紫光國芯IEDM首發。有更多的公司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包括華虹宏力兆易創新武漢新芯天馬微華潤上華長鑫存儲等。

中國內地IEDM論文情況

中國內地共貢獻33,同時香港大學有2篇和香港科技大學有1篇入選,合計中國大陸有36篇入選。

中國內地33篇按一作所在單位計算,北京大學有12篇入選(包括2篇特邀報告),清華大學入選6篇,中科院微電子所入選3篇,位居前三!東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各有2篇,北航、復旦、華東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湖大學各有1篇。其中東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湖大學都是首次有論文入選。

按一作所在單位統計,從1979年至2022年,中國內地共有32個單位在IEDM合計入選235篇論文,其中高校190篇,科研機構41篇,工業界4篇。按單位發布數量來看,北京大學83篇,清華大學37篇,中科院微電子所26篇,浙江大學13篇;山東大學8篇,中科院微系統所7篇,上海交通大學6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山大學各5篇;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科院半導體所各4篇;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杭州之江實驗室、華東師范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各2篇;南京郵電大學、航天771所、上海科技大學、天津大學、武漢新驅、西湖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有研集團、中科院蘇州醫工所、中芯國際、紫光國芯各1篇。

北京大學2007年首發開始,已經連續16年在IEDM上展示其強大研究實力;2018年更是以9篇入選數量成為IEDM 2018接收來自全世界論文最多的高校,這也是IEDM歷史上首次由中國內地高校在論文數量上領銜;2021年以7篇入選數量成為IEDM 2021接收來自全世界論文最多的高校;2022年以12篇入選數量成為IEDM 2022接收來自全世界論文最多的高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9年首發自旋芯片相關論文以來,已經發布5篇,在2021年更是以3篇的入選數量成為入選自旋芯片領域論文最多的單位。

東南大學孫偉鋒團隊從2012年開始持續在ISPSD(國際功率半導體器件討論會)大會上發表文章,2021年在ISSCC會議實現首發,2022年又在IEDM會議取得突破,連中兩元。

以第一作者來統計,中科院微電子所的羅慶和北京大學王潤聲以6篇并列第一,王潤聲的6篇中有一篇是特邀報告;北京大學黃芊芊以5篇排名第二;北京大學黃鵬、清華大學田禾高濱以4篇排名第三,高濱的4篇分屬兩個單位。

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一年發2篇論文的有北京大學劉長澤(2011年)、清華大學田禾(2014年)、羅慶(2015年)、楊建國(2020年)

以第一作者身份持續2年及以上發文的共計23人,其中中科院微電子所羅慶連續5年(2015年-2019年)發6篇;北京大學劉長澤連續2年(2011年-2012)發3篇;清華大學田禾連續2年(2013年-2014)發3篇;北京大學任鵬鵬連續3年(2013年-2015年)發3篇;北京大學黃芊芊連續3年(2014年-2016年)發3篇。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IEEE IEDM VLSI論文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