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位專家重磅文章:新冠病毒從武漢病毒所泄露“沒有任何證據”
新冠病毒是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以下簡稱武漢病毒所)實驗室泄露的?沒有任何證據!
8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英國、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的21位國際科學家在《細胞》雜志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中再次指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早期新冠病毒肺炎病例與武漢病毒所有任何聯系,也沒有證據表明該所在大流行前擁有或研究過新冠病毒的祖細胞。”
自2019年12月首次報道新冠病毒以來,人們對該病毒起源主要存在兩個爭論:“實驗室泄露”和人畜共患起源。
作者批判性地回顧了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科學證據,指出如果不能通力合作全面調查人畜共患的起源,將對未來全世界應對其他大流行產生不利影響。
武漢病毒所泄露不可能
“歷史上,曾發生過實驗室事件導致的孤立感染和短暫傳播鏈的先例,比如曾經的非典病毒。但所有有記錄的實驗室泄露都是易于識別的病毒(馬爾堡病毒除外),并與持續高滴度培養相關。”
文章第一兼通訊作者、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Edward Holmes與合作者指出,1977年A/H1N1流感大流行很可能源于大規模疫苗挑戰試驗,是研究活動導致的人類流行或大流行的唯一記錄。
“至今為止,尚未發生由一種新病毒泄露引起的流行病,也沒有數據表明,武漢病毒所或任何其他實驗室在研究新冠病毒,或任何足夠接近其祖細胞的病毒。”
他們指出,武漢病毒所開展的無細胞培養的病毒基因組測序,風險可以忽略不計,因為病毒在RNA提取過程中會失活。在病毒樣本測序后,不會有實驗室泄露的病例。
同時,盡管武漢病毒所的研究者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間對早期病例進行了廣泛的接觸者追蹤,但該所的所有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全所工作人員均未報道相關感染病例。2020年3月,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實驗室被檢測為新冠病毒血清陰性。
盡管武漢病毒所擁有來自蝙蝠的樣本目錄,如從蝙蝠中培養的3種SARS相關冠狀病毒(SARSr-CoV)——WIV1、WIV16和Rs4874。但關鍵的是,這三種病毒與非典病毒的關系比與新冠病毒更密切。
與此相對,武漢病毒所從未分離或培養蝙蝠病毒RaTG13,僅作為短測序序列組裝的核苷酸序列存在。當前已發表的所有研究均表明,基于蝙蝠的序列數據,包括生成新的反向遺傳系統,被用于傳播傳染性SARSr-CoV。
“在實驗室泄露的任何情境下,新冠病毒必須在大流行之前出現在實驗室中,但沒有證據支持這一觀點,也沒有確定可以作為其前體的序列。”作者指出。
此外,常用實驗室動物的低致病性和與嚙齒動物適應相關的基因組標記物的缺失表明,新冠病毒不太可能被實驗室工作者在病毒發病機制或功能獲得實驗過程中獲得。
人畜共患起源證據更多
長期以來,冠狀病毒具有很高的大流行風險。新冠病毒是第9種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也是過去20年中發現的第7種冠狀病毒。
Holmes等指出,此前所有感染人的冠狀病毒都有人畜共患的起源,絕大多數其他感染人的病毒也是如此。
同時,新冠病毒的出現具有人畜共患病的多個特征。它與2003年的非典冠狀病毒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這兩種冠狀病毒出現事件都與市場銷售活體動物和相關物種有關,特別是果子貍和浣熊犬。
“這些易受新冠病毒感染的物種2019年也曾在武漢市場現場銷售。”Holmes等寫道。
他們表示,2019年,包括華南市場在內的武漢市場交易了數千種活體野生動物,包括果子貍和浣熊犬等高風險物種。
市場關閉后,新冠病毒在環境樣本中也曾檢測到,主要是在野生動物和家畜產品交易的西部地區,以及相關的排水區。
事實上,新冠病毒與其他四種曾發生過的人類冠狀病毒相似:HCoV-OC43、HCoV-HKU1、HCoV-229E和HCoV-NL63,這些病毒都有人畜共患的起源。
此外,許多其他人類病原體都具有動物起源,包括埃博拉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
在東南亞多地,科學家已經在蝙蝠和穿山甲中發現了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包括中國、泰國、柬埔寨和日本,有血清學證據表明穿山甲病毒感染超過十年。
然而,新冠病毒與最近的相關動物病毒之間存在顯著的進化差距:例如,武漢病毒所收集的蝙蝠病毒RaTG13與新冠病毒參考序列的遺傳距離約為4%(~1150個突變)。相關數據毫無疑問地表明,RaTG13不是新冠病毒的祖先。
那么,為何迄今為止尚未發現新冠病毒的蝙蝠宿主庫和中間動物宿主呢?作者指出,這可能是因為尚未取樣正確的動物物種和/或種群,并且/或任何祖病毒的流行率可能較低。
“人們很可能不會發現最初的跨物種傳播事件。因為大多數新冠病毒指數病例感染不會導致持續的傳播,只有動物到人類的溢出導致重大暴發。”他們表示。
證據不支撐“實驗室優化”說
新冠病毒在細胞培養或“人源化”動物模型中促進人類傳播的說法得到了大量關注。事實上,自新冠病毒出現以來,它經歷了對增加病毒適應度的突變的重復檢驗。
例如,第一個明顯的適應性突變,刺突蛋白中的D614G替代,發生在大流行的早期。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的反復突變,包括N501Y、K417N/T、L452R和E484K/Q組成突變,同樣增強病毒傳染性和ACE2結合。
作者指出,這駁斥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出現后被優化以與人類ACE2結合的說法。
同時,新冠病毒也表現出宿主多面性,它能夠在多種哺乳動物物種中有效傳播,包括水貂、老虎、貓、大猩猩、狗、浣熊、雪貂,有記錄顯示,水貂中爆發了大規模疫情,并傳播給人類和其他動物。
作者表示,這些發現表明,新冠病毒的出現或早期傳播不需要特定的人類“前期”編輯,聲稱該病毒經過高度編輯以適應人類宿主,或以某種方式優化從而與人類ACE2結合的說法是無效的。
“人們懷疑新冠病毒可能起源于實驗室,這源于一個巧合,即它最初是在一個擁有研究冠狀病毒的主要病毒學實驗室的城市被發現的。”
作者寫道,“武漢是中國中部最大的城市,擁有多個動物市場,也是主要的旅游和商業中心,與中國國內和國際上的其他地區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其與武漢的聯系更有可能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病原體的傳播往往需要建立在人口密集的地區。”
他們認為,盡管新冠病毒的動物宿主尚未確定,關鍵物種可能也尚未被檢測出,但與其他解釋相比,有大量的科學證據支持人畜共患的起源。
“如果不能通過合作和仔細協調的研究,全面調查人畜共患的起源,將使世界容易受到未來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流行的影響,使我們反復與新病毒發生沖突。”作者最后強調。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1.08.017
編輯 | 宗華
排版 | 志海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