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大康:全球代工三強大戰在即
誰都沒有料到英特爾此次會殺入代工業中,而且是真的干。近日有媒體披露,英特爾正在考慮以300億美元收購格芯(GlobalFoundries),這可能是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收購。
消息不是空穴來風,它可能延伸有以下諸點思考:
1)美國正瘋狂打壓中國,并借機誓言要重振芯片制造業。因此英特爾的動作首先符合美國國家的意志。2)它脅迫臺積電、三星在美國建新廠,這是最經濟、迅速的有效方法之一。3)英特爾的新任CEO基辛格剛上任,它試圖迅速改變英特爾的“形象”,并已經啟動如下事項,對于英特爾勢必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如在不放棄自身芯片產出的前提下, 投資200億美元興建新的芯片制造廠,成立新的代工部門,以及公開把處理器等產品讓臺積電加工。
在全球半導體業周期性進入上升時期,全球代工業如日中天,迎來大好時機。在此時英特爾果斷加入代工行列,顯示了它的勇氣和魄力。但是業界關切的是未來全球三強,臺積電、三星、及英特爾,它們會如何演變下去。
英特爾
盡管它的形象已不如從前那樣的光鮮,如錯失移動市場,wintel聯盟已不如之前那樣的強勢與牢固,尤其在先進工藝制程方面,被臺積電等壓得有點透不過氣。但是不可否認,它仍是全球半導體銷售額排名第一,2020年達700億美元,而且它的毛利率在60-66%。并且理性地看它在先進工藝制程及封裝等方面,仍具有相當大的實力,可能在媒體公關方面有不足,至少不夠自信。
如據媒體報道,在5nm節點,三星實現了1.27億/mm2的密度,臺積電達到了1.73億/mm2,而Intel的目標是3億/mm2,三星與其他兩家的差距愈發拉大。
而到3nm節點,臺積電的晶體管密度大約是2.9億/mm2,三星只有1.7億/mm2,Intel的目標是5.2億/mm2。顯然任何依單個數據來比較是缺乏科學性的,需要綜合考量,而更為關鍵要能走向市場,讓客戶來公正的評論。
如果僅從代工業觀察,未來英特爾能成功?可能尚為時過早。因為它的劣勢也十分明顯:
1) 既作IDM,又作代工,模式上有缺陷。2) 代工是個產業鏈,需要IP、第三方設計等支持,英特爾尚需時間。3) 它以處理器,服務器芯片等領先,而在代工方面缺乏經驗及客戶。4) 它的平均毛利率在60-65%,而代工的毛利率,以臺積電為例僅50%,可能會影響它的代工決心。
從旁觀者立場,英特爾最大的問題可能是它自已,因為近時期來,它的銷售額節節上升,利潤率尚好,也正在積極的轉型之中。反映英特爾公司的基本面是健康的。僅是外界的輿論壓力大,對于一家全球頂級公司也是很揪心。
在全球半導體業進程中,它曾作出過多項卓越的貢獻,如HKMG,Finfet技術等,所以英特爾的問題可能是要放下包袱,更大膽的去探索,迎接各項新的挑戰。
由于IDM與代工之間的差距甚大,對于英特爾來說現階段的服務器及PC市場仍是主營,千萬不能為了擴大代工,而傷害到產品利益,兩者之間需要平衡。
即使英特爾兼并格芯成功,對于英特爾肯定是迅速增強它的代工實力,是步好棋,但是它可能對于三星的威脅會更多些。
三星
在張忠謀的眼中三星一直是它的最大威脅,這是事實,因為三星是一家執行力極強的公司。而且它的目標十分張揚。如近十年內投資1,000億美元,及要力爭全球代工第一等。
從旁觀者立場,三星也敢于“冒險”,無論EUV,或是GAA架構等,包括7納米,5納米,甚至3納米制程,三星都沒有落在后面。表明三星是試圖扭轉被臺積電壓著打的局面,但是問題總欠“臨門一腳”,客戶不買帳,訂單還是大部分落在臺積電手中,這才是三星最致命的關鍵,看來從技術方面仍需努力。
因此,三星夠努力,也很勇敢,可是相比臺積電總是差一點。從深層次看,可能與先進制程的工藝能力,及企業的文化理念方面相關連,所以三星要趕上臺積電,至少在現階段可能性并不大。
臺積電
臺積電公布2021Q2業績。Q2實現營收132.9億美元,環比增長2.7%;歸母凈利潤為48.1億美元,同比增長11.2%,環比下降3.8%。
此外,臺積電Q2出貨量達344.9萬片12寸約當晶圓,環比增加2.7%,同比上漲15.5%。
同期毛利率約為50%,環比下降2.4%,同比減少3.0%。臺積電表示,主要原因是5nm新制程量產,疊加產能滿載導致成本難以優化。
從制程來看,Q2先進制程(包括7nm及以下)銷售額占比達49%,7nm銷售額位列所有制程之首。
臺積電在先進工藝制程方面走在前列,如2018年它已開始實現7nm制程產出。據報道在2020年底時臺積電的7納米產能已經擴充到月產140,000片,而三星可能僅25,000片。同樣5納米制程,臺積電迅速擴充到月產90,000片,而三星可能僅為5,000片。
為了滿足客戶需求,臺積電還推出4nm制程。它與5nm設計規則幾乎兼容,可以減少掩膜數量,進一步提升了效能、功耗、以及晶體管密度,預計于2021年第3季度開始試產。
3納米方面,臺積電將于2021的下半年試產,預計2022年實現量產。而三星于近期成功流片,但量產時間恐怕要晚于臺積電。
據臺積電南科廠的3nm規劃,初始月產能為55,000片,至2023年時,有望達到月產105,000片。而三星還沒有相應的產能規劃。
臺積電的頭部客戶包括蘋果,博通,AMD,聯發科,英偉達,高通和英特爾等。最近有消息稱,蘋果和英特爾將分食掉臺積電的首批3nm產能,目前,這兩家正在與臺積電密切合作,進行相應產品的測試工作。
臺積電的各種表現讓業界需要去重新認識,它的成功不僅在于加大研發投入,以及重投資等,更讓人信服的是勇于追綜最先進的工藝制程,而且訂單總是在手。它反映不僅僅是技術,而與它的企業文化理念等相關。
分析它的成功,可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1)持續的強投資及加強研友;2)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材資源,包括優秀領軍人物張忠謀;3)更完善的代工產業鏈;4)客戶至上的文化理念。
其中客戶至上是個最難表達清晰,又最為重要的方面。表面上看誰都是尊重客戶至上,似乎沒有異議。但是真的執行中可能會出現差異,我的理解是要把客戶的利益始終放在首位。那么客戶最關心的是什么?
訂單能及時投放市場,并占領市場份額,以及獲得相應的利潤,這一點十分關鍵。另外,能方便客戶,易于產品升級,從技術方面能易于跟綜,即臺積電與客戶之間的合作渠道暢通,讓客戶能產生“粘性”。
因此,對于臺積電的成功,非一日之功,最核心是尊重客戶,與客戶共同地占領市場及實現盈利,并能持續地提升客戶的競爭實力。
此等客戶至上的企業文化,是其它對手們很難完全領會及去實現,這也可能是臺積電的致勝法寶之一。
結語
市場經濟中,競爭勝出。現階段是臺積電一家獨大,占50%以上,雖然三星與英特爾在代工領域中都是“新進者”,但是實力都是超群。
全球代工業中一場大戰在即,對于臺積電是一場保衛戰,也不可掉以輕心,尤其在全球各地區都盼望它去建廠時,要審時度勢,量力而行。而三星及英特爾是努力地追趕。由于臺積電掌握了代工業中的精髓,相信三星與英特爾能分得一杯羹,但是要從根本上撼動臺積電可能尚不到時候,真的是臺積電太過強大。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