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一個九零后操作系統從業者的思考

一個九零后操作系統從業者的思考

發布人:遠川科技評論 時間:2021-05-12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最近兩年,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操作系統、芯片等行業成為了各界人士競相關注的熱點,遠川研究所科技組在去年年中分享了一篇生動詳實的文章《大國隱痛:做一個操作系統有多難》,引發了圈內外的廣泛關注。讀罷這篇文章,我作成此文,希望可以拋磚引玉,分享作為操作系統從業者的一些思考。

01 Win-tel聯盟的成功之匙

回顧操作系統的過往,有一個總是會引起業內外探討的熱點話題:為什么Win-tel聯盟會取得成功?

當我們從多個角度去觀察,會有這樣一些發現:

對于行業發展趨勢而言,經過以IBM為代表的大型機階段、以DEC為代表的小型機階段,解放個人用戶的計算能力是當時的發展方向和趨勢,需要出現新的產品形態和應用模式。Win-tel聯盟應運而生,在當時是先進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滿足了生產關系的發展需要。

對于投資人或是合作伙伴而言,Win-tel聯盟抓住了計算機微型化的趨勢,定位于個人電腦,帶動行業形成了一個讓合作伙伴躺著也能賺錢的生態。

對于微軟自身而言,比爾·蓋茨曾說過,讓每個家庭的桌上都有一臺電腦。無論當初這句話是夢想還是承諾,最終微軟都做到了,這樣的眼界和胸懷,也成就了后來Windows的輝煌。

對于開發者而言,VB(Visual Basic,微軟開發的一種程序開發語言,擁有圖形開發界面和控件)的推出,極大降低了為Windows開發應用的門檻。

而對普通用戶而言,Win-tel聯盟提供了一個高性價比的個人計算平臺,讓計算機從觸不可及變得觸手可及。

Windows產品的成功盡管存在一些爭議,但不失為一個值得業內學習和思考的案例。今天的Windows,是數十年來應對市場和技術的變革而不斷發展的產物?;赝谌慰萍几锩暮蟀雸?,很難單純憑借一個要素就得以讓Windows保持今天這樣的生命力,基于觀察和業內專家的觀點,本文在如下五個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首先是生態。生態是上下游參與者自發形成的,但在一個生態初具規模之后,影響其走向的是掌握核心話語權的少數廠商。

1993年,微軟推出了Windows NT,在硬件生態上,微軟自此擺脫了與IBM的綁定,與Intel一起形成了x86全新生態的雛形;在軟件生態上,更好的多任務特性以及硬件抽象層的引入,都為Windows日后的應用多樣性打好了基礎,這個時候,微軟的任務就是將這個生態培育出來。

在Windows NT 推出以后,微軟又連續下了幾步棋,讓應用生態呈燎原之勢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推出便捷的編程語言。

對于操作系統而言,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得開發者得天下,操作系統這個土壤需要有最合適的編程語言來幫助開發者在其之上施展魔力,耕種出各種各樣的應用,什么變成語言最容易形成生態,受到歡迎?自然是開發者學習門檻低,易用性和通用性高的。

在Windows系統圖形界面功能的加持下,VB使得鼠標和可視化控件的賦能對象從之前的普通用戶變成了開發者,重新定義了開發者的工作方式,快速擴大了VB語言的開發者數量和Windows應用的豐富程度。

1.jpg

在x86生態壯大的過程中,Windows的影響力也體現在其它方面。例如,微軟通過證書簽名實現了軟硬件兼容性的認證模式,或是對各種市場活動和推廣策略提了供豐富的資金支持,這樣技術和商業并舉的措施持續鞏固著Windows龐大且有力的生態。

二是工具鏈。工具鏈是一個軟件產品的生命鏈。一個軟件產品從需求分析、功能設計、代碼實現、編譯構建、測試發布到服務維護的整個生命周期里,都離不開工具鏈的支持。

早年間在開發Windows NT的過程中,構建鏡像的過程還不能完全做到自動化,腳本需要專人調試并驗證,早期的Windows NT內部版本也僅僅是一周構建一次。構建團隊為了保證進度,需要管理并維護周密的構建計劃,建立評估框架來保障所構建版本的質量。

當時微軟內部有個說法叫做“吃自己的狗糧”,項目負責人甚至要求版本構建所用的系統環境也要用Windows NT的內部驗證版。為了提高效率,上百臺Intel和MIPS的設備徹夜運行自動化測試腳本,以便在第二天一早就能提供測試結論。

也就是說,微軟自身就是其開發工具、測試框架、測試平臺最重要的使用者,在提供給開發者和用戶之前,相關工具鏈就已經經受了自家工程師的考驗,形成了相關生產力平臺的最佳實踐。

三是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上,微軟憑借長久以來的積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全球各類優秀人才。

微軟憑借長久以來的積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全球各類優秀人才。比如Windows Insider一書第三版的作者Mark Russinovich,Windows NT項目的組建者David Cutler,打造了微軟全新協作軟件服務平臺的Ray Ozzie等。一大批這樣的大牛以老帶新,使得微軟的技術團隊不斷成長壯大,一些工程師已經在相關功能上積累了近十年經驗,對該功能和相關原理的內涵和外延有著及其嚴謹和精準的理解,體現了他們立體又豐富的視角。

這樣的人才隊伍,保障了Windows高度產品化的發布周期,高效的補丁分發渠道,以及參與全球用戶、標準化組織信息化建設的影響力。

除了內部人才發展,微軟在社區人才的培養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比如MVP(Most Valuable Professional)等專家人才認證,持續地鼓勵外部優秀技術人員在Windows生態上進行探索,在體現個人價值的同時,推動Windows的進步。

四是其具有生命力的商業模式。通過OEM硬件設備綁定銷售Windows許可是早年間幫助微軟開拓市場的利器,持續了數十年并不斷擴展、豐富。圍繞傳統的Windows授權模式形成的商業模式,為合作伙伴提供了擴展業務的基礎。

比如為滿足各個體量用戶的需求,除了OEM出廠預裝許可外,微軟還為Windows設計有消費者零售許可、中小企業用戶的批量許可、大型企業的場地授權模式等,對應的功能及價格也有相應區別。整個模式相對靈活,合作伙伴可以為不同類型的用戶提供不同的方案和策略,最大可能地觸及到每一個有需求的用戶。這樣的商業模式矩陣也成為了諸多軟件公司的參考。

第五點是視野。微軟作為全球用戶數量最大的操作系統廠商,體現了與自身定位一致的格局。一如多年前比爾·蓋茨的想法一樣,微軟始終從領導這個行業發展和進步的角度施加影響力或是進行決策。

近年來收購GitHub,擁抱開源,背后都多少暗含了這樣的布局和考量?;叵氘擥itHub被微軟收購的新聞在圈內外刷屏時,不少人唏噓不已,畢竟有鮑爾默將Linux稱為“癌癥”的前車之鑒,最大的開源代碼托管平臺落入微軟手中,悲觀情緒蔓延也可以理解。然而事實證明,微軟此舉并不是為了“圍剿”開源,更多是為了抓住上千萬的開發者群體,并與自己的軟件開發工具深度集成。就像當時VB的成功一樣,打通工具鏈,微軟是認真的。

02 過往國內操作系統的產業化之殤

相比于微軟的成功之路,國內在操作系統上走過的路充滿了艱辛與坎坷。關于國內操作系統在市場、生態等方面走過的彎路,業內權威專家在各種各樣的場合都分享過很多真知灼見。除此之外,本文希望可以從親身經歷上分享一下過去我們在人才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一些問題。

在人才方面,客觀來說,國內操作系統廠商至今都還不具有貫穿我國基礎教育、職業化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失去了很多培養新鮮血液的機會。

在高教層面,國內某種程度上存在著操作系統人才的斷檔,只有少數高校有能力提供效果較好的操作系統理論教育,堅持在學術領域上探索或是在工程化應用方向突破的就更少了。十幾年前,某位業內權威專家在與國外廠商合作的談判過程中,曾提出希望外方每年可以為國內從業者提供若干個前往國外高校訪問學習的機會。遺憾的是,在當時的條件下,這一倡議未能實現。

在行業吸引力上,隨著互聯網行業興起,以及主要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給從業者帶來的壓力,國內操作系統廠商在軟件人才的吸納上幾無競爭優勢。這也從側面說明,傳統的操作系統產品在當前的大環境下,商業價值并不存在比較優勢。

人才短缺已然讓前行變得困難,市場需求方面,因為歷史原因,操作系統又背上了許多負擔。

因為人們已經適應了x86生態,國內操作系統廠商往往會收到這樣的需求:做一個能兼容既有辦公軟件等生產力工具的操作系統。

又因為中國國產CPU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生態,許多國產CPU架構和指令集都不一樣,國產操作系統又常被要求做一個能夠適配多個CPU指令集架構的操作系統……

時至今日,國內廠商在進行軟硬件適配時,依然不得不對既有軟件進行遷移重構,或是因為硬件升級而必須對軟件重新進行適配,這消耗了廠商本就不寬裕的資源,相關成本也難免不轉嫁到用戶身上。

然后,在產品化方面,借用國內一位權威專家的觀點,一個操作系統迭代的過程,同時也是從課題到項目,項目到產品,產品到生態不斷蛻變的過程。產品并不是越大越全就越好,對需求的準確把握,往往是一個產品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如何把交付給用戶的一個個項目,根據需求和場景進行抽象,形成產品,是現階段很多廠商面臨的一個挑戰。

具體來說,在實驗室中編寫一個操作系統,與為十幾億人提供操作系統產品完全是兩個概念。僅僅是打補丁這樣一個基本功能,就需要面臨用戶各種各樣的使用場景和差異化的使用習慣,如果缺少得力的設計和實現,反而會讓打補丁這個事情變成用戶的負擔。此外,當前國內重開發輕運維的觀念,不僅需要被廠商摒棄,也需要用戶進行適當的改變并付諸實踐。

去年Adobe Flash Player停服時,一些用戶出現了相關在役軟件無法使用的問題。而Adobe早在2017年7月25日就已經宣布將于2020年底停服,并提供從Flash Player向HTML5過渡的案例。這樣的消息并未引起一些用戶、集成商、軟件開發商的重視,只好通過系統降級等手段解決,處理起來非常被動。這類事件,再次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國內相關行業的信息化特點和現狀。

2.jpg

最后,在商業上,對于任何一個市場化的產品,廠商本身的造血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產品是否能持續發展。具體到操作系統,用戶在其上下游軟硬件生態的持續投入也是巨大的,如果沒有用戶認可并愿意買單,產品的商業模式將難以持續,廠商也只能艱難地維持運營甚至遺憾地走向終點。相反,一些非商業化的操作系統(例如應用在關鍵領域的實時操作系統),如果已經滿足了用戶的基本需求,且投入產出相對合理,其實就是一個不錯的操作系統了,因此產品清晰的市場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03 轉機與希望

向后看是為了向前看,在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當下,基于過去的經驗,又該如何去提供一個好的操作系統呢?

目前業內基本上有這樣一個共識:寫一個操作系統并不難,難的是如何通過富有活力的生態保持一個操作系統的生命力。操作系統形成生態的第一步,離不開CPU這個與之緊密耦合的平臺。

每一次重新洗牌,都意味著新機遇的出現。除了x86,基于ARM架構的個人計算平臺雖然不是唯一的方向,但已經成為目前頗具熱度的方向之一。諸多ARM架構的CPU已經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上充分體現了自己的比較優勢,因此各家廠商也在下一代個人計算平臺的發展方向上,結合具體的應用場景不斷進行嘗試探索。

ARM架構的技術特性則決定了其硬件平臺相比x86顯得較為封閉,操作系統和CPU的耦合更加緊密更加全面。這樣的特性也為操作系統與CPU平臺適配、優化以及充分釋放計算性能提供了更多的空間。比如蘋果MacOS與自家的M1芯片的組合,微軟的Windows 10 ARM版本與SQ1/SQ2芯片(微軟與高通合作)的組合等。國內的操作系統廠商,如今也不再是單打獨斗。操作系統與CPU的組合成為趨勢,從軟硬件層面分別著手,滿足用戶需求。一批新的社區、生態的涌現和成長,更多廠商的參與,為整個行業帶來了活力。

在軟件生態上,ARM平臺的應用已經有了不亞于PC端x86應用生態的規模。但是處于個人計算平臺應用金字塔塔尖的效率辦公、音視頻處理、工業設計等軟件還是沉淀在了x86的生態中。為了保障這些既有x86應用遷移到新的硬件平臺后的質量,并降低該過程的成本,相關的工具是這個重塑生態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高效穩定工具鏈支撐的操作系統,注定是步履維艱的。在這個方向上,蘋果的Rosetta能把自身X86架構下的應用“翻譯”成ARM架構的應用,無疑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工具。國內廠商在這一方向上如果能有所突破,基于ARM的個人計算平臺也將有更大的舞臺。

圖片

作為服務于社會發展的科技產品,行業發展的趨勢和計算任務的改變,豐富了對操作系統的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有操作系統生根發芽的空間。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操作系統已經不僅僅存在于辦公桌上或是大家的手中。無論是微內核還是實時系統,都有機會在新的時代留下自己的足跡。希望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操作系統廠商和芯片廠商,都能重視工具鏈的完善和提升,像全球領先的那些廠商一樣,為愿意在新的生態創造無限可能的開發者們提供更多施展才華的空間。

龐大且統一的市場與適合操作系統成長的生態土壤是一個新產品成長的基礎,但持續穩定的政策對處于萌芽階段的產品同樣重要。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角度來看,國產操作系統無論是在哪個方向上探索,這些產品都需要被給予足夠的耐心和關注。

3.jpg

每個人和操作系統都有一個關于如何開始的故事,也許是在第一堂微機課上,也許是在嘈雜電腦城中的某個柜臺前,也許是工作后某個項目中的第一次接觸。

我從多年前初次接觸計算機,到如今機緣巧合成為了諸多從業者后浪中的一員。諸多國內操作系統的前輩們,都已從躊躇滿志的少年,一路披荊斬棘,成為了兩鬢斑白的老兵。走近他們就會發現,這些前輩堅持到今天的原因,憑的是不褪色的熱情和不氣餒的使命感。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國內操作系統人心底那股溶于血液,發自內心,源于本性的勁兒,始終是這個行業不斷前進,最具生命力的源動力。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pid控制器相關文章:pid控制器原理


熱電偶相關文章:熱電偶原理


關鍵詞: 操作系統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