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形處理器設計公司英偉達(Nvidia)近日公布了新的芯片計劃,并表示新的芯片將在2011年下半年上市。
在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市的一個會議上,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Jen-Hsun Huang)表示,被稱為“開普勒(Kepler)”的新一代圖形處理器,將提供更快的性能,而在兩年后,繼"開普勒"之后,英偉達將推出更新一代的圖形處理器“麥克斯韋(Maxwell)”。
“我們預計到明年晚些時候投入生產,目前產品設計
- 關鍵字:
Nvidia 芯片
- Nvidia CEO特別強調,該公司在其核心的繪圖芯片外,還有一套生產微處理器的策略。
黃仁勛在接受CNET訪問時,特別說明長期造成該公司財務負擔的芯片瑕疵問題,并談到與英特爾進行中的官司。上周四(12日),Nvidia公布第二季凈 虧1.41億美元,相當于每股虧損25美分。比去年同期凈虧1.053億美元,或每股虧損19美分更糟。這家全球主要繪圖芯片(GPU)供應商表示,消費 者對繪圖芯片的需求平緩,和中國與歐洲經濟走弱,讓消費者改選較低價的產品,是主要原因。 Nvidia產品通常鎖定較高端的市
- 關鍵字:
NVIDIA GPU CPU
- 據國外媒體報道,據知情人士透露,Nvidia正在開發一款面向平板電腦的處理器,將直接與英特爾的產品展開競爭。
知情人士稱,Nvidia專門成立了一個工程師團隊為電腦廠商開發芯片。自從為筆記本開發處理器的計劃失敗后,Nvidia就借此計劃進入新生的平板電腦市場,同時也是對英特爾和AMD發起的反擊,因為他們在圖形芯片市場奪走了Nvidia的許多市場份額。
知情人士稱,Nvidia的平板電腦芯片計劃需要使用由Transmeta公司開發的一項技術,那項技術可以用軟件來復制英特爾芯片工作的方式。英特
- 關鍵字:
Nvidia 平板電腦
- NVIDIA今天發布了2011財年(不是日歷年)第二季度的財報。截止2010年8月1日,NVIDIA季度收入8.112億美元,相比此前第一季度的10.018億美元下滑了19.0%,但相比去年同期的7.765億美元增長了4.5%。
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NVIDIA季度凈虧損1.41億美元,每股損失0.25美元,而此前季度是凈賺1.376億美元、每股收益0.23美元,去年同期則是凈虧損1.053億美元、每股損失0.19美元;同期GAAP毛利率16.6%,遠遠低于此前季度的45.6%,也
- 關鍵字:
NVIDIA GPU
- 雖然NVIDIA一直在極力推廣GPU加速通用計算,但其前首席科學家David Kirk近日承認,GPU+CPU的異構計算架構才是效率最高的,也是處理所有類型數據的最佳方式,只不過他認為Intel在異構多核心平臺上邊并不會有什么優勢。很多高性能計算領域目前都在引入GPU顯卡或者NVIDIA Tesla、AMD FireStream這樣的專用計算卡來提高并行計算效率,效果也確實要比傳統CPU突出很多,而作為頭號CPU廠商的Intel雖然在獨立顯卡項目 Larrabee上未能取得成功,但最近宣布了基于超多核
- 關鍵字:
NVIDIA GPU
- Nvidia公司一名高管近日在舊金山當地的電視節目中表示,英特爾公司正拒絕讓客戶使用Nvidia的芯片。這預示著,Nvidia與英特爾未來將出現更多的爭吵和法律糾紛。
Nvidia公司的網站近日上傳了一段有關其公司圖像處理器供應部門高級副總裁丹尼爾-維沃利(Daniel Vivoli)答記者問的視頻。在視頻中丹尼爾-維沃利提出,不應拒絕消費者使用低端圖形處理技術。
事實上,自從2009年2月以來這兩家公司的沖突就在不斷發生。當時,英特爾公司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法律文件。文件稱,英特爾與Nvid
- 關鍵字:
Nvidia CPU
- 據國外媒體報道,Nvidia高級副總裁丹尼爾•維沃利(Daniel Vivoli)周五參加舊金山的一檔電視節目時指責英特爾拒絕讓用戶使用Nvidia芯片。此舉有可能預示著這兩家芯片巨頭之間將出現更多爭端和法律糾紛。
維沃利在節目中表示,英特爾不應當拒絕讓用戶使用低端Nvidia顯卡。
Nvidia和英特爾的沖突始于2009年2月。英特爾在當時的一份法律文件中聲稱,該公司與Nvidia簽訂的舊版芯片組授權協議并不適用于英特爾今后的處理器技術,包括酷睿i系列。Nvidia已經提起反訴
- 關鍵字:
英特爾 Nvidia
- Nvidia公布了強勁的季度數據,但該顯示芯片巨頭稱公司仍然受代工廠商產能限制的困擾。
據報道,Nvidia正在受其代工合作伙伴TSMC 40nm產能短缺的困擾。TSMC 40nm制程遇到了良率問題,但該公司稱主要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Nvida受TSMC產能的影響。在一次電話會議上,Nvidia宣稱本季度公司本可以出貨更多芯片。Nvidia稱因此減少的銷售額約為1億至1.5億美元。
- 關鍵字:
Nvidia 顯示芯片 40nm
- 編者點評(莫大康 SEMI China顧問):任何事具兩面性,fab lite模式也一樣。IDM廠試圖為節省研發費用,減少投資而積極推行fab lite及外協代工模式,其風險也是很大的。如今臺積電在40nm的代工良率不足60%,影響AMD和 Nvidia的繪圖芯片出貨就是一個例證。所以從根本上fab lite是一種被動的模式。
繪圖芯片市場缺貨問題依舊存在,繪圖卡業者透露,由于40奈米制程良率仍不及6成,嚴重影響超微(AMD)、NVIDIA出貨計劃,加上臺積電產能擠爆,使得繪圖芯片舊品亦難以紓解
- 關鍵字:
NVIDIA 繪圖芯片 40納米
- NVIDIA®(英偉達™)Optimus™技術于今日正式發布,該項新技術一經發布便得到了整個計算機行業的廣泛支持。NVIDIA®(英偉達™)Optimus™是針對筆記本PC的一種突破性技術,它能夠針對特定應用程序來選擇最佳的圖形處理器,自動選擇將處理任務分配至NVIDIA®(英偉達™)獨立顯卡或Intel集成顯卡,從而實現超長電池續航時間并在需要時實現強勁的性能。
實例:
· 正如混合動力汽車
- 關鍵字:
NVIDIA Optimus GPU 上網本
- Mobinnova Beam智能本
中關村在線報道:在CES 2010展會上,NVIDIA公司正式發布新一代Tegra芯片。NVIDIA公司CEO黃仁勛表示:“2010年作為平板進化的一年,我們推出的Tegra新處理器可幫助PC產品滿足性能需求,但仍然維持僅手機那樣小的功耗。”
黃仁勛表示,Tegra 2代芯片的推出并非奇跡,是500位NVIDIA工程師努力的結果。Tegra擁有8個獨立的處理核心,也是世界上首款雙核心Cortex A9 CPU。提供強于手機10倍的
- 關鍵字:
CES Tegra NVIDIA
- 太平洋時間1月7日早7點,英特爾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會展中心所舉辦的2010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的展館內,正式發布了全新的新酷睿家族。全新2010英特爾酷睿處理器家族的破繭而出,是英特爾領導行業技術創新的又一次重大飛躍。
NVIDIA作為IT行業里視覺體驗領軍人物,在2010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其下一代架構圖形核心Fermi備受關注,同時在此次展會上NVIDIA展臺也展出了Fermi相關平臺,不過沒有具體Fermi實物供展示。
不同以往的Fermi小道消息,
- 關鍵字:
CES Fermi NVIDIA
- 為期4天的第43屆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已在賭城拉斯維加斯拉開帷幕。本屆CES有超過2500個展商參展,20000多個新產品展出,NVIDIA公司于近日正式推出其下一代Tegra(圖睿)處理器,該產品是世界上首款針對移動互聯網開發的專業處理器,為滿足平板電腦的高分辨率需求而設計。
這款處理器性能優越,擁有快速網頁瀏覽、1080p視頻播放、Adobe? Flash? Player 10.1硬件加速的能力,以及令人身臨其境的3D用戶界面和數日之久的電池續航能力。
NVIDIA公司移動事業
- 關鍵字:
NVIDIA 處理器 Tegra
- 據國外媒體報道,有分析人士認為,當前英特爾收購Nvidia的時機仍不成熟。
2006年AMD收購ATI之后,英特爾收購Nvidia的傳聞一直流傳至今。上個月,英特爾宣布獨立顯卡Larrabee延遲后,該傳聞再次升溫。
英特爾收購Nvidia的主要原因有兩點:獲得Nvidia的獨立顯卡業務,同時還可以獲得移動芯片業務。毫無疑問,移動計算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這些原因聽起來合情合理,但事實并非如此。盡管股票也有低迷,但Nvidia的表現還是相當出色,而Nvidia也無意出售。
因此,
- 關鍵字:
英特爾 顯卡 Nvidia Larrabee
- 魏鳴,是NVIDIA公司中國區市場總監。
美國著名計算機科學家、田納西州大學計算機創新實驗室主任Jack Dongarra博士曾經說過,將來的計算架構會是CPU和GPU(圖形處理器)的結合。今天,這一預言正在變為現實,2009年是GPU計算發展的轉折點,今后不論是視頻應用還是網絡應用的開發商,都會開始意識到GPU的重要性,并且利用GPU的計算優勢去開發新的應用,“CPU+GPU”的異構計算會成為以后的主流趨勢。
現在很多人在市場上買電腦時都會說:我要獨立顯示芯片。因
- 關鍵字:
NVIDIA GPU 顯示芯片
nvidia dynamo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建詞條nvidia dynamo!
歡迎您創建該詞條,闡述對nvidia dynamo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nvidia dynamo的朋友們分享。
創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