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顯示產業是我國政府推動二兆雙星計劃中的一項兆元產業,在產政學研的齊力推動下,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但面對未來環境的發展與市場變遷及競爭者的挑戰,我國影像顯示產業仍然有許多課題亟待克服
- 關鍵字:
LCD 液晶電視 液晶面板
- 據市場研究公司iSuppli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稱,液晶電視的銷售價格在過去的六個月一直下降和趨于穩定之后于今年7月大幅度上漲,預計在8月份將保持較高的水平。液晶電視平均銷售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上市的新型液晶電視比老型號貴,因為新型液晶電視增加了LED背光、改善的視角和支持1080p掃描格式等新功能。 iSuppli稱,主要品牌液晶電視機7月份的平均銷售價格從6月份的1799美元上漲到了1933美元,漲幅為7.4%。8月份品牌廠商和零售商對某些型號產品的促銷活動以及新型液晶電視的上市將使液晶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 液晶顯示 LCD 數字電視
- 臺灣液晶電視市場經歷土洋家電及信息廠商相繼祭出破盤價格浴血戰,出現結構性丕變。今年前八個月銷售量前三名,由擁有關系企業面板廠給予優惠價格作奧援的大同、奇美及明基包辦。 業者指出,臺灣索尼、臺灣松下、臺灣樂金及東元等廠家都搶當市場龍頭,今年底勢必會再引爆另一波價格割喉戰,37英寸、40英寸及42英寸液晶電視降價幅度少則三千元,多則五千元以上,46英寸大尺寸液晶電視降幅則從一萬元起跳。 業者指出,中國臺灣電視機市場每年需求約一百萬臺,在各家電及信息廠商相繼推出新機型加入市場戰局而帶動買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 臺灣 明基 液晶顯示 LCD
- 一、PC屏液晶電視
隨著液晶顯示器生產技術的逐步提高,電腦的液晶顯示器的價格業逐步下降,不少消費者為了節約成本,在液晶顯示器上面接上一塊外置或者是內置的電視卡,這個可以說是最為簡單的液晶電視了。
然而在真正的液晶電視市場,采用PC屏的液晶電視可以說也是液晶電視屏幕當中的一個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一些低價位的液晶電視當中,采用PC屏的液晶電視更是占有絕大多數的市場份額。
既然采用的是PC屏,所以這樣的液晶電視的屏幕的技術原理也和液晶顯示器是比較相似的,利用液晶的物理特性。當通電時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 S-PVA 消費電子
- 一方面液晶電視在一二級城市市場已經迅速普及,而等離子電視在經歷去年的低潮后再度呈現強勁反彈,使得中外平板廠商紛紛調高市場銷售預期,從而上半年工廠方面加班加點生產。 國家信息產業部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我國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器等高端電子信息產品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上,而傳統家電產品有所萎縮。 需求刺激液晶廠商擴產 根據信產部發布的“2007年1—5月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報告,全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375.6億元,同比增長18.1%,其中制造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 消費電子
- 同為平板電視的代表產品,PDP與LCD在2007年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等離子電視依然穩中有升卻大大放緩了腳步,液晶電視無論在銷售量還是品牌數量都是一枝獨秀,有調研報告顯示,8成以上消費者將液晶電視作為首選產品。 消費者的需求決定了市場格局,為此國內外電視品牌也劃分為兩大陣營,一支以國產品牌為代表的液晶派,一支以三星為代表的國際品牌,同時擁有PDP、LCD兩種產品的核心技術,堅持同時發展PDP與LCD。兩種不同的發展策略,決定了未來中國平板電視市場的格局。 液晶派路線圖貼牌生產打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等離子 液晶電視
- 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液晶電視價格近日開始出現回調。記者在西安家電賣場走訪調查后發現,大多數液晶電視價格促銷已經不多,一些小尺寸產品已經開始有小幅回調,而40英寸以上的大屏液晶價格卻出現較大下調。有業內人士透露,這是由于“五一”的促銷價格比較低,淡季回調價格屬于正常。 小屏漲 兩大因素促回調 據悉,受到液晶面板漲價、“五一”黃金周“透支性”促銷等因素的影響,7月開始液晶電視價格回調。據悉,相對去年產業不景氣、各大面板廠放慢擴產的情況,今年液晶電視、電腦等產品對面板的需求大大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
- 最近一周,國內眾多彩電企業都在緊鑼密鼓的開會研討對策,而議題內容多為 “如何應對嚴峻的競爭形勢”。 “臺灣鴻海集團(2317.TW,以下簡稱‘鴻?!?旗下的富士康科技集團正在著手組建液晶電視生產線?!鄙钲谀巢孰娦袠I高層對記者透露出危機的來源。 “業內得知鴻海這樣的代工企業開始進入液晶電視領域之后,更是感覺雪上加霜。舉例來說,如果富士康實現量產,我們一元錢成本能干的事情,它幾毛錢就可以實現,外資品牌的成本就會進一步降低,國內平板電視的現狀更是不堪設想。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
- 信息產業部日前發布的統計顯示,上半年我國彩電總產量為3389.1萬臺,其中液晶電視產量達634.4萬臺,比上年同期增長65.4%,占彩電總產量的18.7%。 統計表明,在高端彩電中,除了液晶電視產量有大幅上升外,背投和等離子彩電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上半年背投彩電產量僅達4.7萬臺,比上年同期下降92.9%;等離子彩電產量達23.5萬臺,比上年同期下降27.8%。 信息產業部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運行司有關負責人說,高端平板電視中,液晶和等離子在國內彩電銷售量中占到一半以上。液晶電視因近兩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 產量
- 一方面液晶電視在一二級城市市場已經迅速普及,而等離子電視在經歷去年的低潮后再度呈現強勁反彈,使得中外平板廠商紛紛調高市場銷售預期,從而上半年工廠方面加班加點生產。
國家信息產業部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我國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器等高端電子信息產品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上,而傳統家電產品有所萎縮。
需求刺激液晶廠商擴產
根據信產部發布的“2007年1—5月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情況”報告,全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375.6億元,同比增長18.1%,其中制造業實現主營業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 產量 液晶顯示 LCD 消費電子
- 信息產業部統計顯示,1至5月我國手機、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器等高端電子信息產品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上,傳統家電產品有所萎縮。
統計顯示,前5個月,我國手機產量達22598.9萬部,同比增長33.7%;微型計算機產量為4875.3萬部,
其中筆記本電腦產量比重不斷提高,達到3055.5萬部,占微機比重為6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高端彩電特別是液晶電視共生產486.6萬臺,同比增長66.2%,占彩電的比重達到17%。
另一方面,傳統家電產品呈負增長態勢,電話單機生產量同比下降8%;傳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手機 液晶電視 液晶顯示 LCD 消費電子
- 據iSuppli預測,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將達到7530萬臺,比2006年的5270萬臺增長42.7%。雖然這種增長率給人深刻的印象,但是,與2006年的增長率相比有很大幅度的下降。2006年全球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為5270萬臺,比2005年增長了95.8%。2007年的強勁增長將為2008年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超過1億臺和2011年超過1.72億臺鋪平道路。到2011年,液晶電視的銷售量將占全球電視機銷售量的65%。第7代和第7代以上的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預計在2007年將比2006年提高150%
- 關鍵字:
0705_A 液晶電視 雜志_市場縱橫 液晶顯示 LCD
- 信產部統計顯示,1至4月中國液晶電視產量達到426﹒9萬臺,同比增長89%。 資料顯示,06年上半年,液晶等平板電視在中國銷量達到212﹒1萬臺,超過05年全年銷量。在大城市,液晶等平板電視銷量占電視總銷量70%以上,成為消費主流。 據信產部經濟運行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液晶等平板電視目前技術日漸成熟,成本大幅降低以及彩電平板化導致產業重心上移,中國企業應加大研發力度,爭取在平板彩電核心技術領域有部分突破,為參與國際競爭創造條件。
- 關鍵字: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 液晶顯示 LCD 消費電子
- 中國市場目前對液晶電視的需求量遠大于等離子電視,為了提升銷售業績,三星當然只能“隨大流”主推液晶電視 等離子電視產業全球形勢仍然不容樂觀。繼LG電子上月底宣布停產部分等離子屏生產線之后,昨日,《第一財經日報》獨家獲悉,三星在韓國的標清(分辨率為852
- 關鍵字:
等離子 三星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 等離子顯示 PDP 消費電子
- 5月28日,根據信產部統計,我國今年前4個月液晶電視發展非常迅猛,總共產量已達426.9萬臺,這意味著液晶電視單月產量已經首次突破百萬臺大關。同時,該產量還是等離子的20倍,令等離子陣營備感艱難。 液晶電視產量已達等離子20倍 根據信產部公布的數字,三大平板電視趨勢完全相反,背投電視最慘,今年前4個月產量只有區區2.5萬臺,比去年的57.5萬臺下降了95.6%。業內專家預計,按照這種趨勢,背投電視離全面停產不遠了。 液晶電視的情況則完全相反,前4個月,我國液晶電視機產量增至426.9萬臺,比去年同期的22
- 關鍵字:
等離子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 等離子顯示 PDP 消費電子
液晶電視介紹
由柔軟的材料制成,可變型可彎曲的顯示裝置。特別是,擁有像紙一樣薄,即使切掉電源,內容也不會消失的特性的裝置叫做“電子紙”。
目前為止顯示裝置是,像電視,電腦顯示器一樣,有著一定程度的重量與厚度與體積,固定在室內的某個地方的形態。柔性顯示器有著極為輕薄,可變形的特征,作為截然不同的裝置,可以利用于截然不同的用途上。
全色彩顯示的柔性顯示器的顯示方式有,塑料膠片等上面形成有機EL或有機半導體(OL [
查看詳細 ]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