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激勵太陽能光伏發電 或成經濟發展新引擎
單晶硅技術工藝成熟,實驗室轉換效率最高為25%,商業化轉換效率為15%至18%,但成本較高;多晶硅技術成本較低,但轉換效率不如單晶硅,實驗室轉換效率最高為21%,商業化轉換效率為13%至16%。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7069.htm而且,晶體硅的生產是能源密集型,使光伏產業依賴于昂貴而稀缺的原材料硅,導致光伏太陽能產業同微電子產業競爭。
目前,全球只有12家工廠生產光伏級別的多晶硅,當微處理器和光伏市場都繁榮發達時,硅價就會飆升。比如,2004年,因為電子行業的需求相當旺盛,硅的成本大幅上漲。因此,科學家在繼續進行硅研究的同時,也開始著手尋找替代原材料的研究。
能效提升初露端倪
固態物理學表明,硅并非光電轉換的理想材料。外太空應用方面使用的技術都是最先進的,使用的也是最純凈的、高性能的硅,其光電轉換效能約為30%。但市場上絕大部分光伏組件的平均轉換效能為12%至18%,改進轉換效率是業內的頭等大事。
最近,能效轉換取得的進步依靠集中太陽光線,這同放大鏡集中光線來點火有異曲同工之處,它需要配備30厘米厚的透鏡的笨重裝置。研究人員使用革新的薄膜技術,可以在打破能效轉換記錄的同時,制造比以往更加輕便的太陽能電池。他們的目的是找出太陽能電池的理想結構,更好地降低成本、縮小尺寸、方便大批量生產。
2007年,美國特拉華大學領導的聯合研究機構進行了一個項目,旨在為新的高效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研發技術基礎,經過21個月的刻苦攻關,該研究團隊獲得了42.8%的能效轉換記錄。他們獨特的太陽能電池結構將光學設計整合進入太陽能電池,研制出了一種很容易安裝在筆記本電腦上的便攜小設備,該研究團隊的目標是,到2010年突破50%的能效轉換記錄。
隨著多晶硅產能的不斷增長,目前供不應求的狀況會得到緩解,預計到2010年前后,太陽能面板的價格將降至目前的1/3,這將縮小和傳統能源價格方面的差距,從而進一步增強產業的競爭力。
新材料技術前景廣闊
最近,科學家除了在利用硅制造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新突破之外,也在使用非硅物質,比如半導體和有機化學化合物替代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使用其他物質而不是硅能夠降低成本,因為其生產過程簡單而廉價,并且也不會同其他使用硅的工業“勢如水火”。然而,還需要對這些替代物質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看其能效是否優異于硅。這些研究正在快速發展中。
“薄膜光伏”無疑是備受追捧的技術之一,與硅基太陽能電池相比,薄膜太陽能電池用材少、成本低,盡管其轉換效率也相對較低,但其安裝方便的優勢可能可以開辟出另一片市場。
光伏發電相關文章:光伏發電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