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感光材料:市場需求放量 產業環境有待完善
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國內對感光材料的需求。據了解,2008年,中國TFT-LCD感光材料的用量達500噸左右,全部都是從國外進口。業內人士表示,國產感光材料要從實驗室真正走向生產線還需要國家能從政策上給予扶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6462.htm市場需求量大國內企業可從低端突破
北京科華微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昕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是2003年京東方收購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以后才進入TFT-LCD領域的,起步晚,因此與之配套的材料也落后于其他公司。然而,中國的平板顯示產業發展勢頭迅猛,4.5代以上TFT-LCD生產線,京東方、上廣電、龍騰光電、深超、深天馬都有不小的量,而且在建的線比現有的線還要多,因此作為耗材來講,市場前景很好,感光材料的國產化勢在必行。
盡管目前國內對TFT-LCD感光材料的需求量一直在增加,但國內企業仍無法滿足液晶產業需求,安泰半導體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陶玉柱分析了其中原因,他表示,液晶面板的尺寸不斷加大,其分辨率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對感光材料的感光性能、分辨率及所含顆粒雜質要求更高,需要國內感光材料生產廠商提高技術含量以及材料的穩定性。而從用戶的角度說,面板廠不愿冒險評估國內的感光材料,因為一旦評估失敗,所花代價是非常大的。良品率對LCD面板生產廠商來講是非常關鍵的,而光刻膠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配套材料,它對TFT-LCD品質起到很大作用,如果它不合格,那么整個一批產品就廢掉了。我國的LCD生產線大部分都是從國外整體搬進來的,在良品率不能提高的前提下,企業對接受國內生產的耗材還是有疑問的,這導致客戶端目前不愿意在感光材料上有所變動。“對光刻膠企業而言,LCD用光刻膠并不是高技術產品,我們的產品和日本、韓國廠商相比,在技術指標上也絕不遜于他們。但是光刻膠產品是先入為主的,我們要想取代原有的日本韓國廠商讓國內的TFT-LCD廠商接受,這個努力將是十分艱苦的。我認為,我們有兩步可以走:一是在新建線上下手,新建線沒有包袱,只要我們的性價比明顯優于進口產品,加上我們的技術服務與供貨周期上的優勢,我們取勝的幾率很大;二是我們可以在較低端的生產線上試用,逐漸向高端過渡。我認為,從4.5代線進入TFT-LCD是一個突破口。”陳昕說。
研發成果產業化能力弱需要政策扶持
陳昕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日本在液晶顯示領域一直領先,但韓國卻后來居上,其中政策的扶持起了很大作用。韓國對本國面板廠商采購本土材料有一定的優惠,如在國內采購材料比例若占到25%,就會得到稅率上的相應優惠。
陳昕接著說,國內很多材料存在產品的批次間質量穩定性的問題,這和我們的工程化及產業化技術能力不強有很大關系。中國的感光材料在實驗室里一點不比國外差,我們在科學研究上投入的力量和資金很大,比如研究所及大專院校都能得到一些國家級項目,但這些項目一旦研制成功后,產業化卻跟不上。產業化需要工程化技術,工程化技術的成功需要一定的積累和經驗,國內在這方面有明顯欠缺。而美國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美國NSF(國家研究基金)的做法是將一個研究課題從研發到產業化分成三步:第一步,從課題申請的多個公司或研究部門中選則幾家公司進行小試研究,給予數萬美元的資金支持,然后根據研究的結果從中選出兩到三家;第二步,根據課題的需要給予這兩三家數十萬至上百萬美元資金支持進行工程化及產業化技術研究,最后在市場需要時選出一家;第三步,進行產業化。“國內只做了第一步,而工程化與產業化技術研究往往比實驗室研究耗資更大,大專院校和研究單位沒有能力往下做,也就沒有后續的第二步、第三步,因此很難將研究成果真正產業化。為了提高中國產品的技術等級,盡快完成更新換代,目前最需要的是加大并加強對工程化及產業化技術研究的支持。”陳昕表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