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Logic與臺積電在40納米技術領域合作
NetLogic Microsystems公司與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今(14)日宣布,在領先業界的40納米泛用型制程技術領域合作,推出NetLogic Microsystems下一世代先進的knowledge-based網絡處理器及10/40/100 Gigabit 實體層(Physical Layer)解決方案。NetLogic Microsystems是knowledge-based網絡處理器及整合高速芯片設計發展的領導者,也是最先在臺積公司先進40納米制程流片與驗證多項產品的客戶之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6317.htmNetLogic Microsystems目前正在驗證其以先進40納米制程生產的NLP2040與NLP3040 實體層元件,這二個元件為資料中心、企業網絡、資料儲存與服務供應商市場的下一世代交換器、路由器、刀鋒式服務器(blade server)帶來最高效能及最低功耗的表現,是業界首次發表四端點10-Gigabit乙太網絡實體層元件于單一芯片上。此外,NetLogic Microsystems目前也在驗證其尖端且為業界第一的100 Gigabit 乙太網絡實體層解決方案NLP10000。NLP10000也是使用臺積公司先進的40納米制程進行生產,能提供客戶史無前例的彈性于需要十倍速效能的資料中心、都會城市及遠距離資料傳輸。
同時,NetLogic Microsystems也在臺積公司40納米制程流片生產下一世代的knowledge-based網絡處理器NL11000元件。藉由與臺積公司的密切合作,NL11000 knowledge-based網絡處理器擁有相當高效能、低功耗及深具成本效益的優點。NetLogic Microsystems已經發展出以臺積公司40納米制程為最佳化生產模式的高速串行接口技術(high-speed serial interface technology)、模擬及時序線路(analog and clocking circuitry)、核心運算元件以及其他標準元件的客制化電路配套,使得NetLogic Microsystems的產品設計及流片程序更為順暢。
此次NetLogic Microsystems與臺積公司的合作,超越雙方過往在先進、深具成本效益的55納米、80納米、110納米半世代制程技術的長久關系,并涵蓋將與NetLogic Microsystems合并的RMI公司所擁有之多核心、多工網絡處理器生產線,進一步擴展彼此的合作關系。RMII公司最近發表了業界第一顆多核心、多工網絡處理器 XLP™。XLP™也是以臺積公司40納米泛用型制程技術為其設計架構,有效結合二家公司在 40納米客制化知識產權與元件發展的能力以及驗證與流片上的寶貴經驗。RMI公司使用臺積公司40納米制程,將擁有比65納米制程更佳的功耗、效能及成本優勢,其設計將更具有競爭力。NetLogic Microsystems與RMI公司的合并預計于2009年第三季完成。
全球在寬頻服務與豐富影像內容的快速成長,大大提高光傳送網(OTN)、無源光網絡(PON) 數字用戶線路(DSL)、有線上網、3G/4G 無線行動通訊與WiMAX的頻寬需求。此外,主要的資料中心網絡經理人也朝向更高效能的40/100乙太網絡實體層,以支援對影像、點對點以及虛擬服務的快速需求。臺積公司的40納米制程協助NetLogic Microsystems進一步強化其技術領導地位,提供客戶提升價值的能力,并提高各方面的效能。與65納米制程相較,40納米制程的芯片尺寸可縮小50%、操作功耗減少30%、效能可提升30%。
NetLogic Microsystems總經理暨首席執行官Ron Jankov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臺積公司在其最先進制程領域持續密切合作。臺積公司是我們十分信賴的專業積體電路制造服務伙伴,憑借我們雙方長期的合作關系,將我們的產品移植至臺積公司最新的40納米泛用型制程,落實我們發展并發表最佳產品予全球客戶的承諾。
臺積公司北美子公司總經理Rick Cassidy 表示,我們很高興再次與NetLogic Microsystems合作,成為臺積公司先進40納米制程技術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NetLogic Microsystems能如此迅速將他們高度復雜、高邏輯密度、相當高效能的產品移植至臺積公司40納米泛用型制程,此項成就實屬不易。臺積公司先進40納米技術的效能、成本及功耗表現,將能為NetLogic Microsystems 領先業界的knowledge-based網絡處理器、10/40/100G實體層解決方案、RMI先進的多核心、多工網絡處理器等創新技術提供重要優勢,使一流的電子代工廠商能持續為明日的網際網絡研發下一世代的系統架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