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實現“自主可控”:核心技術與本土需求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沖擊下,長期不知負增長為何物的中國半導體產業,終于在環比增長指標項下亮出了紅燈。為了應對危機、保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持續快速增長,在今年2月國務院通過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2009年-2011年)”確定的三大重點任務中,首次提出了“著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這同時也表明,至少到目前為止,自上世紀90年代真正起步的中國半導體產業仍沒實現“自主可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4205.htm人們往往把中國半導體落后的原因歸結為缺乏自主核心技術,以為只有突破關鍵技術,才能實現自主可控,所以自主可控的關鍵在于擁有自主的核心、關鍵技術。言下之意,目前的中國IC產業因為缺乏關鍵技術,而受制于人。但從2008年中國半導體整體表現來看,以內需市場為主的設計業仍實現一定增長,嚴重依賴出口的芯片制造業與封裝測試業則雙雙出現下滑。我們知道,除半導體設備、材料外,IC設計是中國半導體產業最為薄弱的環節,在市場需求大幅下滑時IC設計仍能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長,說明核心技術的缺失并不是目前階段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以現有技術水平利用好本土需求市場,則是實現“自主可控”的當務之急。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理事長俞忠鈺在2009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上預警,“那些以出口為主的國內IC企業將遇到嚴峻挑戰,這些企業要加快轉型升級,開辟新的市場空間。”俞忠鈺呼吁,“我們一定要大力發展在資金、技術、市場自主可控的IC產業,以保證我們的IC產業平穩、較快發展特征得以實現”,這反映出開拓國內市場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實際上,自2007年開始中國就已是全球最大的IC消費市場,但龐大的內需IC市場卻一直被世界頂級半導體公司瓜分,有數據顯示,在中國銷售額前30名的半導體公司中沒有一家中國大陸本土公司的身影。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秘書長徐小田認為,前幾年中國IC產業高速發展得益于外資進入中國大陸投資建廠的拉動效應,而外資獨資企業今后的發展走勢,還需看全球形勢和他們的應對舉措,而其中國發展、投資戰略必然受其全球經營業績影響。面對外資主導中國半導體產業投資結構,自主可控從何談起。多年以來,中國IC自給率極低的被動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反而隨著國內IC需求市場快速增長自給率卻在逐步下降,但我們沒有面對問題的實質對IC設計給予強力扶持,卻有意、無意曲解低自給率而放大中國對IC制造能力的需求。結果只能是迅速擴張的國內IC制造產能愈加依賴國際市場。
面對金融危機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沖擊,大唐參股了中芯國際、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CEC)已開始對其屬下IC設計與制造資源加以整合、華虹NEC與宏力半導體的聯姻盡快緩慢但也在進行中,這一切似乎都在預示:中國半導體產業重新整合的大幕正在拉開。但這種以政府意志為推手取代市場無形之手的舉措,能否改變中國IC設計多數企業開發的IC產品方向窄、檔次低、企業產品同質競爭空前激烈的局面呢?徐小田認為,目前中國幾個龍頭企業產品沒有形成系列化,創新能力也缺乏持續性,所以曇花一現是個必然結果。
華虹集團目前獨立設計資源有南、北華虹,制造能力有華虹NEC、上海貝嶺,除貝嶺外均不是上市公司且股權結構復雜。按目前了解到的重新整合思路是垂直分工模式,即以華虹NEC、宏力半導體、上海貝嶺現有制造能力走Foundry之路,華大、南北華虹加上海貝嶺設計業務組成一家IC設計公司,上海貝嶺是CEC半導體業務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將CEC芯片設計資源整合最終使上海貝嶺成為融資平臺應該是成立的,但能否成為一家相對強大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卻有待觀察。
我們知道,Fabless + Foundry模式對開發數字產品來講是較理想的,但對于上海貝嶺這個近幾年逐步轉向模擬電路產品開發并小有成效者而言,如果失去工藝線的配合會帶來什么樣的困境可想而知。靠經驗積累的模擬電路開發,本身就是中國IC設計產品的弱項,整合后的新上海貝嶺在沒有二代證芯片(華大、南北華虹前兩年主要業務)需求支撐下,如果再失去模擬產品持續開發能力,經營業績如何保證?而沒有業績支撐僅靠題材炒作的上市公司能長期在股市上圈到錢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