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家液晶企業重組的啟示
并購重組是市場經濟中的常見現象,是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重要方式。政府一般情況下不應干涉企業間的并購重組,但一些戰略性產業并購重組需要政府支持。究其原因:一是我國要素市場不完善,企業開展并購重組時碰到重大障礙或者面臨過高交易成本;二是在全球競爭背景下有些戰略性產業存在明顯后發劣勢,需要政府給予扶持。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2709.htm以國內三家液晶龍頭企業(京東方光電公司、上海廣電集團、昆山龍騰光電公司)的重組案例來說,它們在產業發展低谷時制定重組方案,欲以此實現必要的規模經濟,但最終功虧一簣。液晶產業門檻高、風險大,國內企業處于成長過程中,在國內要素市場不完善和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政府應該在并購重組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家液晶企業重組及重組推遲原因分析
液晶產業是戰略性產業,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就制定了發展計劃。由于產業門檻高、風險大,以及國外的技術封鎖,國內一直沒有條件投資高世代生產線。直到2003年,北京、上海和昆山三家經濟實力強大的企業開始陸續投資當時還算先進的液晶5代線,從此為國內液晶產業打下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五代線主要生產監視器和筆記本等中小尺寸顯示產品。
但由于本土企業面臨多方面的困境,長期性矛盾和短期性矛盾同時爆發,企業難以融資發展,甚至面臨生存壓力。因此,2006年,三家液晶企業開始洽談重組事宜。三家企業啟動重組有深刻的背景:
一是國內企業規模不經濟。三家本土企業各有1條5代線,離應有4—5條以上5代或更高世代生產線的最小經濟規模相差很遠。規模不經濟導致我國企業采購成本比競爭對手高,研發投入的分攤比例也偏高。
二是上游配套產業發展進程緩慢。國內在上游關鍵材料和生產設備方面基本處于空白。由于本土企業規模小,不僅難以拉動本土配套產業的發展,也無法吸引掌握關鍵材料核心技術的美日企業就近設廠配套。主要配套項目投資都在數億元以上,資金已十分短缺的本土企業無力靠自身力量去發展上游配套產業。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就近穩定供應并靠近終端客戶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市場響應速度的重要手段。
三是政策支持不成體系。液晶產業是全球性競爭。與競爭對手相比,我國缺乏系統的產業政策。日本、韓國和我國臺灣都根據實際情況為發展液晶顯示器件產業制定了系統的配套政策,包括提供巨額的研發補貼資金,提供優惠稅費政策,幫助企業融資等。由于液晶產業的特殊性質以及全球產業競爭的現狀,本地政策也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四是行業不景氣,企業財務狀況不佳,后續融資困難。液晶行業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進入下降周期,2006年三家骨干液晶屏生產企業出現巨額虧損。在我國的資本市場管制制度下,本土企業只能依靠銀行貸款,無法籌集足夠發展資金。我國臺灣地區不僅對液晶企業給予政策資金支持,還允許虧損高科技企業上市融資。臺灣5家主要液晶顯示器生產企業在連續數年虧損情況下,從資本市場連續融入上百億美元資金。
2006年12月底,三家液晶企業簽署了三方整合《意向書》,三方整合項目于2007年1月中旬正式啟動,計劃半年內就有關整合事項基本達成一致。但是整合計劃沒有如期完成,實際上是無限期延遲,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產業環境發生了變化,這是基礎原因。從2007年中期開始,液晶面板進入了新一輪景氣周期,全球液晶面板企業開始盈利,國內三家液晶面板企業也扭虧為盈。以京東方為例,根據2007年上市公司年報推算,其5代線每月盈利超過億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