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多、快”之后當求“好、省”
《俄勒岡人報》文章還說,近幾年來,中國對太陽能產業的開發與應用迅速發展。號稱中國“金色能源庫”的江蘇省已有6家太陽能企業進入全球15大太陽能企業之列,這個數字超過了太陽能生產大戶德國和日本。產能大、價格低使得中國在太陽能領域的競爭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威脅到俄勒岡州雄心勃勃的計劃。
在太陽能行業整體遭遇“寒流”的季節,這則報道提供給我們這樣的信息,中國太陽能產業發展之速,令世界同行憂心忡忡。國家發改委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國,第三大光伏電池生產國,但電池主要用于出口。這就難免引發別人的憂心和擔心。事實是由于重復建設,我國太陽能產能已經過剩。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秘書長孟憲淦指出,按照規劃,中國光伏需求量到2020年只有1800兆瓦,而2006年中國光伏電池產能就已達1600兆瓦,幾乎可以滿足未來十余年后的規劃目標了。另據統計,去年全球光伏電池實際裝機容量只有1420兆瓦。中國的光伏產能滿足全世界的需求還有富裕。
做經濟工作的同志,常喜歡用“多、快、好、省”四個字指導工作。顯然,在我國太陽光伏產業發展上,“多”和“快”在這幾年已經做到了,而且已經出現了過頭的風險。“寒流”來襲之際我們應該積極整合資源,解決“好”和“省”的問題,以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行業寒冬。
寒冬之寒對于人體是有益的。太陽能行業的寒冬帶來的影響之一是快速擠掉行業出現的泡沫,尤其是帶來了所有與光伏產品有關的原料價格的下降,比如硅料、鋼材、水泥、設備等。目前,光伏發電成本已經大幅降低,這就為我們的企業進一步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產出效益、盡快實現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對于起步晚、發展快的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最難以做到的就是怎樣解決“好”的問題。國際同行顯然已經注意到必須要做得更好,才能繼續處于領先位置。我們作為后進者,更不該忽略這個問題。截至目前為止,我國太陽能產業依靠的仍然是引進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仍然掌控在別人手里,這就要求我們的大企業和科研機構關注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不要亦步亦趨地跟在國外企業的后面,人家上什么,我們也一哄而上,冀望于國家優惠政策兜底,不計成本,不計后果,重復建設,盲目上馬。而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在自主創新上下大力氣,用真工夫,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并大力推廣,使其占領國內國際市場。倘能如此,國外同行可奈我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