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平板電視產業鏈調查 價格比品牌機低一半
“山寨平板電視”產業鏈調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5702.htm由于外資平板在一二級市場掀起的低價“清洗”,國產平板電視廠商們已經難以招架,然而如今,他們又遭遇了另一個勁敵——“山寨平板電視機”。
在廣州一處家電集散地大沙頭電器市場,記者采訪發現,大部分檔口都有山寨平板銷售,有的甚至有37英寸、42英寸等主流尺寸的產品存在。一家檔口的報價單顯示,32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是2950元、37英寸3550元、40英寸4000元、42英寸4600元,經過討價后,32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甚至可以降到2500元,而在廣州國美某門店,32英寸國產某品牌液晶電視的最低價格依然達到4000元以上。
“大尺寸液晶電視山寨機的價格要比我們正規渠道的價格低一半左右,在一些酒店電視等專業渠道,山寨平板的價格優勢更加明顯。”創維一位家電負責人說。
“在廣州番禺、深圳華強北等地,類似的山寨平板電視組裝廠總數超過200多家,目前其年產能超過150萬臺,已經相當于TCL、創維等正規廠商一年的出貨量。”7月13日,一位國產彩電廠家的大區老總如是表示。
盡管與目前已經呼風喚雨的山寨手機相比,深圳、廣州等地的山寨平板的規模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珠三角超過200家中小平板電視組裝商的力量已不可小覷,而且從2006年開始,由于臺灣聯發科電視芯片的產業化,以及南海奇美、深圳中華映管等液晶模組工廠的產能推出,為山寨平板廠家的轉型和做大提供了機會。
“液晶面板2400元左右(視面板質量)、外殼和板卡1000元-1200元左右,其余則是包裝和雇傭人員的支出。”記者從某彩電廠家獲得的一份數據顯示,這是一臺主流42英寸山寨液晶電視機的主要制作成本部分。
此外,加上行業內已經有MT、chertek等較為成熟的解碼驅動板集成化方案,這樣一來,山寨平板廠家的低成本產業鏈條已經完成。
目前,山寨平板在深圳等地已經對酒店、KTV等專業市場造成了沖擊,并且正在向三四級市場滲透,對國產平板產業而言,其是否會重蹈國產手機被山寨機打敗的覆轍?
山寨機演變
記者在國內最大液晶產業專業網站中華液晶網上發現,該網站上每天都有十幾萬條關于液晶電視、液晶顯示器及相關配件的供應信息。
一家彩電企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深圳、廣州在液晶模組、等離子模組、SKD套件、背光模組等整套的液晶產業鏈上都是完備的,除了通過中華液晶網交易,在深圳華強北、廣州大沙頭電器交易市場等地,都已經形成了液晶電視、液晶顯示器的完整的山寨組裝產業鏈。
在之前的傳統CRT時代,由于CRT電視單價過低導致利潤薄弱,雖然在廣州、深圳等地也有一些CRT電視的翻新工廠,但是其始終未能形成氣候,然而隨著平板電視的高單價出現,吸引了行內行外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加入到門檻較低的山寨平板領域。
在CRT電視時代,廣東雖然形成了TCL、創維、康佳三大品牌,但是在珠三角的廣州、深圳、佛山等地依然存在著以小規模出口訂單為依靠的100多家中小CRT電視企業。從2005年開始,這些企業向平板電視領域轉型,開始時主要做26英寸以下的中小尺寸。
此外,從2005年開始,在廣州、深圳等地有大批的DVD生產商也開始尋求戰略轉型,廣州番禺地區、中山等地也有大批做電子游戲機的企業在思忖轉型,這些企業隨后都陸續轉向了組裝中小尺寸的平板電視。
記者了解到,這些企業最初時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解決液晶屏的來源,當時從美國、香港等地進口的二手屏、走私屏甚至PC屏成為了它們最初的主要屏資源。然而,由于二手屏的壽命往往不到一年,走私的液晶屏雖然有20%以上的成本優勢,加上以PC屏充當電視屏存在著不少技術問題,這種做法顯然難以長久。
隨后,廣州液晶顯示器組裝市場的發展和壯大則給了山寨液晶電視滋生的機會,而深圳一些DVD解碼板、機芯制造廠家適逢“轉型”又提供了這個產業鏈所需的板卡保證。至于核心芯片的技術,依然牢牢掌握在臺灣廠商那邊,內地只有為數不多的封裝廠封裝檔次較低的芯片。
自2006年開始,山寨平板再次發生分化,部分規模較大的企業甚至開始走上了“正規軍”的模式,這主要得益于臺灣芯片和液晶面板企業的聯合助力,特別是隨著有“黑手機之父”之稱的臺灣聯發科成為全球最大的平板電視芯片商,以及奇美、中華映管的液晶模組工廠分別落戶南海、深圳后,這樣的趨勢變得更加明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