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高校動態 > 大連理工技術轉移中心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大連理工技術轉移中心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作者: 時間:2008-07-09 來源:教育部網站 收藏

  成立五年來,一手托兩家惠及校企雙方,將科技資源之“水”引入企業之“渠”,積極為企業實現自主創新注入活力,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做出貢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5494.htm

  黨中央多次指出,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這成為成立的動力和初衷。學校決定以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重大戰略為指針,利用學校的學科綜合、知名專家匯聚和學生資源優勢以及國際學術信息優勢,通過持續不斷地研究開發,培育和孵化、整合與集成,為企業提供具有市場潛力的科技成果或先進實用的工程化技術,促進企業組建技術中心和研發中心,提高企業研究開發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面向國外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具有開放性、國際性的技術轉移和信息交流平臺,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國外關鍵技術、成套技術,加速國際先進、適用技術向我國的轉移,推進我國技術創新的進程;建立立足遼寧、面向東北、輻射全國的技術轉移有效途徑,加速學校科技成果向企業的轉移與擴散。

  大連理工大學承載了這樣“挖渠引水”的任務,成為鏈接科技與經濟特別是產業的技術支撐與服務保障平臺。中心于2003年7月掛牌,項目總投資1500萬元。中心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與整合高校科技資源,進行共性技術的開發和擴散、推動和完善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及技術轉移、加強國際技術創新合作和為企業技術進步提供服務。2004年底,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準,技術轉移中心被列為第二批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項目獲得支持。繼而,學校將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建設與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緊密融合在一起,在技術轉移實踐中探索出很多大學產學研與技術轉移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發展舉措,如大學校區、研究開發區和產業園區三區聯動;研究開發、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三環相接;技術轉移與研發平臺、技術服務體系、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轉移三位一體模式。

  五年來,技術轉移中心整合學校科研資源,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全方位、綜合性服務,搭建共性技術開發平臺,為企業攻克研發和檢測難題,實施國內和國際技術轉移,做了很多開拓性示范性工作。如創建了大連市光電子研發中心,建設面向全市的光電子技術研發平臺及光電子產業化基地。截止目前,大連市政府陸續投入總額為2000萬元的資金,支持光電中心的成立、公司運營和快速發展;大連理工大學已投入2000萬元完成了先期儀器設備的購置。光電研發中心建成后,周邊迅速聚集起一批光電子企業,已經自由形成了大連市光電子產業化的中心地區,國家和省市領導多次光臨,對研發中心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此外中心還完成了以沈鼓-大工研究院、通用機械產品研發中心等機構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技術轉移平臺;完成了幾何量測量中心和大連市中小企業科技服務中心為標志的綜合技術專業服務體系等。僅“沈鼓-大工研究院”作為裝備制造技術轉移平臺,圍繞企業生產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未來技術的儲備展開攻關,已啟動大型高速壓縮機轉子試驗系統及氣固耦合振動等14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據統計,2006-2007年度共計承擔32項課題,按計劃完成14項,其中獲得沈鼓集團2006年技術創新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

  在轉移項目方面,技術轉移中心完成了吸附精餾法回收二氧化碳工業化技術、大幅面數碼噴墨染料及其應用、低能耗激光增強電弧高效焊接集成技術、廢舊PET聚酯回收聚縮式反應擠出機成套技術、分子篩催化劑推廣項目,以及國際技術轉移項目--日本巖手大學鑄造技術等。組建并推動了大連長城理工光電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大連光達科技有限公司、大連大井二氧化碳氣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入股企業的發展。建立了中小企業技術支撐與服務平臺,如大連市中小企業科技服務中心、國際技術轉移辦公室等。與日本、韓國的大學,芬蘭的研究院開展技術轉移合作。

  中心成立至今,與政府、企業聯合成立各類研發、轉移與服務平臺11個,完成各類技術轉移項目三十余項。2007年1月,依托大連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注冊成立了經營實體--大連理工大學技術轉移有限公司。公司成立至今,已實施重大技術轉移項目5項。

  回望過去,大連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通過“挖渠引水”,以政策和制度為保障,通過《大連理工大學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規定》和《大連理工大學關于促進技術轉移的實施細則》的實施,使學校的科技成果不斷得以轉化,惠及企業;展望未來,技術轉移中心將以更加成熟的機制,讓學校更多的科技成果在企業落地生根,從而實現校企攜手共贏,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