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從國外經驗看政府和運營商震后通信部署
汶川大地震讓業界深刻地感受到,可靠的通信保障在贏得救災時間、搶救更多生命以及避免更多的損失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防災抗災通信系統成為當下的一個緊要課題。從國家的層面來看,加快建設既具有快速反應和完善功能又具有高可靠性的災難通信系統已經迫在眉睫,而且,災難通信系統的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任務,必須作為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加快部署,深入推進。對通信運營商而言,構建一個行之有效的防災網絡則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由于通信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在遭遇重大災難侵襲時,通信系統往往會出現嚴重的功能缺陷,但另一方面,在緊急狀態下公眾和政府等用戶對通信服務往往出現井噴式需求,因此這必將導致兩者之間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4372.htm目前看來,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一問題確實是一個難題。但在中國電信業重組即將完成、3G牌照即將發放、三大運營商即將全面實現全業務經營的背景下,在運營商如何更好地提供緊急狀態下的通信保障方面,可以說有了更多的有利條件和建設思路。
1 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降低通信系統的脆弱性
汶川大地震給各大運營商帶來了重大的損失,給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盡管像汶川這樣震級達到8級的地震并不多見(自1900年以來,里氏8.0至8.9級的大地震全世界大約每年平均發生一次;7.0至7.9級的大地震全世界大約每年發生18次;6.0至6.9級地震每年大約發生 120次),但中國是一個地震多發國家,大型、特大型的破壞性地震數年到數十年一遇。在每次震災襲來的時候,首當其沖的必然是通信、電力、供水、供氣等大量基礎設施工程,因此我國必須高度重視基礎設施的防災抗災能力。
通信系統好比抗震救災的生命線,確保系統自身的安全可靠對減少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進行通信系統的建設,特別是在災后恢復建設時要確立“一分防災投入、減少十分災害直接損失、避免百分間接損失”的思想,在基站、線路、機房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有前瞻性的防災眼光,舍得投入,防范各種可能的自然災害和人為災難的侵襲,讓通信系統能經得起各種考驗,在最大限度降低自身損失的同時,為全社會提供更可靠的防災救災通信保障。
降低通信系統的脆弱性,是一項長期的任務,需要在資金、技術、人力、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從長計議,促進通信系統的穩定可靠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2 加強管理和協調,突破緊急狀態下的通信瓶頸
每當出現各類突發事件時,通信運營商幾乎都要面臨兩個方面的嚴峻考驗:一是通信業務量瞬間出現爆發式的增長,二是由于通信系統遭到毀壞或其他原因致使通信服務能力大大降低。面對這兩大挑戰,通信運營商要沉著應對,盡最大可能克服緊急狀態下的通信瓶頸。
從這次汶川大地震發生當天的通信監測情況來看,成都等地的通信系統并沒有出現大的損壞,但是因為話務量劇增導致了接通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運營商有責任和義務通過短信等方式告知急于通信聯絡的用戶,說明通信擁塞的原因,并提出改用短信等方式聯絡的建議,這樣既會得到用戶的理解和支持,也可避免通信系統的癱瘓。
在當地通信服務遇到重大困難時,運營商可以在系統內外迅速調度相關的資源,以彌補自身服務能力的不足。此次中國電信四川公司在面臨114尋親報平安的電話嚴重爆滿的關頭,在系統內部進行緊急調度,將阿壩、眉山、內江等四川十幾個受災區域的114話務查詢服務轉接到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四地的服務平臺上,有效解決了當地通信資源不足的瓶頸,有力地闡釋了“通信就是拯救生命”的深刻含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信是緊急狀態下人民群眾獲取關鍵信息的最基本渠道,通信運營商必須盡一切條件和可能滿足人民群眾在緊急狀態條件下的通信需求。
3 改進技術和裝備,保證政府應急指揮的通信需要
滿足政府應急指揮的通信需求是各大通信運營商所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也是彰顯我國通信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方面。但由于技術和裝備等多方面的原因,不少運營商在承擔政府應急指揮通信職能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通信保障能力不足。運營商在面臨突發事件侵害時,自身的通信系統往往會遭受致命的打擊,在政府最急需通信保障的時候難免陷入無能為力的窘境。二是對政府應急通信需求的認識不足。政府應急指揮流程的復雜性以及通信主體的多元性對應急指揮通信提出了比常規通信更專業和更細致的要求,運營商常常對此理解不夠到位,服務不能達到要求。三是在滿足多樣化的應急通信需求方面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政府實施應急指揮的通信要求除了常規的語音通信以外,還需要實現數字、圖像、視頻等各種形式的多媒體通信,特別是要隨時獲取現場的相關圖像和文字資料,實現現場的指揮調度和遠程會商等等,這些業務需求不是某個運營商在現階段能簡單實現的。
政府應急指揮的通 信保障是政府有效開展應急指揮的重要條件,運營商應從改進技術和裝備入手,加強專業人員的培養,不斷提升滿足政府應急指揮通信需要的能力和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