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分數”相對論:分數高不一定難考
“終線之美”--考研“分數”相對論
在報考研究生時,很多考生把目標院校的歷年錄取成績當作報考的重要依據:分數太高便不敢高攀,分數很低便趨之若鶩。這里要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很多學校錄取分數的高低與其專業實力并不成正比,甚至不能代表其考試的難度。有的學校盡管分數高得嚇人,但不一定像分數標識的那樣難考;很多學校分數盡管很低,但往往是兵家必爭之地。下面我們對這種現象進行辯證地分析:
一般來說,歷年錄取分數的高低標志著學校的檔次水平與考試的難易程度,總體而言,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對報考單位的一種基本估計。但現實中很多考生把它簡單化、“神化”了,以為這就是考試難易度的完全體現,導致很多人報考上一年錄取分數低的學校,結果擠車撞車現象嚴重,分數線反而較上一年提高很多。
總的來說,影響錄取分數高低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1.專業課試題的難易程度和閱卷尺度。很多學校的考研閱卷評分標準往往是有差異的。例如,同是電影學專業,中國傳媒大學的試題相對復雜,閱卷相對嚴格,所以出現2007年計劃招生60人,第一志愿過國家線320分的上線人數僅40余人的現象。同年,山東師范大學的電影學試題相對寬泛,閱卷也相對寬松,結果第一志愿過360分的就有14人之多。但兩者復試分數線均為國家線,山東師范大學會根據分數由高到低進行錄取,而中國傳媒大學則出現降分錄取或者接受調劑的現象,但這并不能說明中國傳媒大學比山東師范大學更容易考。
2.報名人數有大年小年現象。在歷年的研究生考試報名中,有一種大年小年的現象。第一年報考的人數特別多,分數線就上去了,到了第二年,考生一看分數這么高,就不敢報了,分數線就降下來了,這就是大年小年的問題。往往上年報考人數多,今年報考人數就會減少;同樣,今年報考人數少,明年報考人數就會增多。基于這種現象,分數線也往往隨著報名人數的增減而有所升降。所以,一味地通過往年分數線來決定報考院校也是有風險的,在報考時應慎重考慮。
2009年的新“戰士們”在選擇“突擊陣地”——確定報考院校時,一定要慎重考慮,爭取綜合把握各方面因素,把風險降到最低,將收益贏至最大。選學校是一個艱難的心理戰爭歷程,也是每個考研人必經的旅途。這份心與智的雙重歷練,也是每個考研人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