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測試測量 > 設計應用 >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地震數據采集系統設計

基于ARM9的嵌入式LINUX地震數據采集系統設計

作者:雷于紅 劉益成 劉凱 時間:2008-05-29 來源:微計算機信息 收藏

  【摘要】本文簡要地介紹了微處理器AT91RM9200和操作系統,同時討論了地震系統的硬件設計以及相應的軟件設計方法。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3297.htm

  【關鍵詞】AT91RM9200  操作系統 

  0 引言

  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化儀器已成為觀測技術領域的主流儀器,因而技術也成為觀測技術領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技術環節。眾所周知,地震預報一個的世界性難題,作為地震預報的基礎,地震及地震前兆觀測數據的地位可想而知,獲得真實、可靠的觀測數據取決于地震觀測儀(包括傳感器和采集器兩部分)。伴隨著計算機的迅速發展,以為平臺的數據采集系統就應運而生了,它具有可靠性高,體積小,易擴展、功能強,開發周期短、成本低。本論文是基于東方地球物理公司地震采集系統設計項目,采用的嵌入式系統,因此對其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總體設計方案

  作為一個通用的工業數據采集系統的硬件平臺,其基本目的是獲取外界信號,例如模擬量、開關量,并且能夠將數字量信號,轉化成模擬量信號輸出,以達到對外部 設備的控制。在此基礎上,本文所要設計的系統有以下的要求

  (1)多通道模擬量采集。因為工控現場的模擬量數據非常多,而且各種模擬量所需要的放大倍數是不一樣的,就需要可變增益的放大器。

  (2)支持以太網等多種通訊接口。現代工業測控現場要求控制器能夠更加速高效的傳輸數據。

  (3)數據采集具有移動轉儲功能。基于現場的實際工況,需要控制平臺在正常工作的情況下,能夠將部分數據通過移動存儲器提取出來,以便在其它設備上進行數據分析。

  設計要求為整個系統的性能提出了最低要求,它為器件選型和系統內部的設計提供了指導原則。根據要求總的系統框圖如下:

       

                         圖1 系統的總體結構框圖

  2 系統硬件設計

  構建地震采集嵌入式系統必須有硬件支持,嵌入式系統硬件沒有統一的標準,根據應用要求對嵌入式系統進行裁剪,系統設計的微處理器采用ATMEL公司生產的AT91RM9200微處理器,它是一個真正的片上系統,片內集成了USB、以太網、EBI、, MCI、SSC和SPI等多種通信接口,200MIPS的處理速度和先進電源管理使這款芯片非常適合于系統控制領域。

  設計基于AT91RM9200的硬件框圖如下所示:

       

                         圖2  系統硬件結構圖

  本系統是一款功能強大的微功耗嵌入式高精度數據采集系統,采用基于內核的工業級處理器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該系統具備豐富的外圍控制接口和通信接口,可通過IO輸出的形式控制外圍部件以及進行多路模擬信號的切換,采集到的高精度數據可以通過RS232或者高速以太網等方式傳送到遠程監控端。由于系統采用了功能強大的處理器以及Linux操作系統,除了可以完成高精度數據的采集外,還可以允許用戶完成數據處理以及其他的一些應用層的功能。

  3 系統軟件設計

  該系統的實現是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下完成的。嵌入式系統是以應用為中心,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并且軟硬件是可裁剪的,適用于對功能、可靠性、成本、體積、功耗等有嚴格要求的專用計算機系統。Linux擁有的許多特點,比如廣泛的硬件支持,內核高效穩定,開放源碼,軟件豐富,優秀的開發工具,完善的網絡通信和文件管理機制,免費的等等,它的這些優良特性使得其在嵌入式系統中應用十分合適。嵌入式系統是在滿足實際應用基礎上的最小簡化型系統,嵌入式數據采集系統上運行的各種任務繁多并且部分實時性要求高,嵌入式微處理器需要管理的資源豐富,這些都決定了要在嵌入式平臺上引入操作系統。

  根據系統要求完成的任務,相應的各模塊的設計也就有運用而生了。

  3.1  A/D通道模塊的軟件設計

  本系統中采用的 ADS1256 芯片,具有 24 位的轉換數據,有效轉換位數會根據轉換速率、輸入緩沖器及放大器的設置而有所改變,在輸入緩沖器和放大器的設置不變的情況下,轉換速率成了影響有效位數的要素。數據采集頻率在允許范圍內可為改動,但無論采集頻率為多少,ADC的轉換速率始終設置為最高 30Ksps,這是為了滿足在最高采樣頻率下工作時,使有效數據位數始終處于最小值,但并不能照顧在低采樣頻率下工作的情況,因為這時數據量相對較低,對轉換速率沒有太高的要求,故可以當改選用較低采樣頻率工作時,相應的將 ADC 工作數進行設置,將其改為在較低的低轉換速率下工作,當然要求是滿足此時采樣頻率下的數據要求,這樣可以提高系統在某些采樣頻率下 ADC 工作的轉換精度。

  使用ADC模塊時,先要將測量通道引腳設置為AINx,然后通過ADCR寄存器設置ADC的工作模式,ADC轉換通道,轉換通道(CLKDIV時鐘分頻值),并啟動ADC轉換。可以通過查詢或中斷的方式等待AD轉換完畢,轉換數據保存在ADDR存器中。ADC轉換時鐘分頻值計算:  CLKDIV= -1(Fadclk為所要設置的ADC時鐘,其值不能大于4.5MHZ)。

  進行多通道AD轉換的時候,首先切換到通道1并進行第一次轉換,等待轉換結束,再次啟動轉換,等待轉換結果,讀取ADC結果。然后切換到通道2并進行第一次轉換,操作過程與通道1相同,依次再切換到通道3, 4......,最終完成所有通道的轉換。

  A/D轉換任務的流程如圖所示:

       

                  圖3  A/D任務轉換流程圖

  3.2 USB通道模塊的軟件設計

  USB的拓撲結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主機,任何一次USB的數據傳輸都必須由主機來發起和控制,所有的USB設備都只能和主機建立連接,而目前,大量的扮演主機角色的是個人電腦。因此我們目前所使用的USB移動設備都是USB的設備如U盤,在嵌入式平臺上使用U盤,就必須使得嵌入式產品支持USB host接口。

  USB總線包含4種基本數據傳輸類型:控制傳輸、中斷傳輸、批傳輸以及同步傳輸,本文中用到的是控制傳輸和批傳輸。由于一般U盤都屬于mass-storage存儲類,遵循Bulk-Only傳輸協議和UFI命令規范。在該種傳輸方式下,有3種類型的數據在板卡和U盤之間傳送:CBW, CSW和普通數據。CBW是從板卡發送到U盤的命令,這里為SCSI傳輸命令集(包括標志信息,數據度,UFI命令),完成后U盤向板卡反映當前命令執行狀態的CSW,板卡根據CSW來決定是否發送數據。

       

             圖4  U盤寫數據流程圖

  3.3 串口模塊的軟件設計

  一般工控現場所使用的控制器或者智能儀表都需要具有與PC機通訊的功能,以充分發揮PC機和智能設備各自資源的優勢。可以設置通訊的波特率,串行口為8位異步通信接口,一幀信息為10位:1位起始位(0), 8位數據位(低位先)和1位停止位(1) TXD1為發送端,RXD1為接收端,這些都是對USART寄存器的初始化。

  完成初始化后,下圖是程序流程圖:

       

                   圖5  串口流程圖

  4 結束語

  作為嵌入式系統在工業控制領域的應用,本文主要討論了基于AT91系列處理器AT91RM9200、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的地震數據采集系統的硬件軟件設計,在對目前地震測量技術發展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本數據采集的功能和設計方法提出了一整套系統的方案。在不斷更新總結的過程中完成了采集系統的研發和制作,并且進行了系統的 ADC性能和數據存儲各方面的測試。

  參考文獻

  [1] 江俊輝,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統硬件設計,微計算機信息,2005年第7-2期

  [2] 周振安 范良龍等. 數據采集系統的設計與實踐. 地震出版社,2005年7月

  [3] 馬建明. 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4] 楊恒. ARM嵌入式系統設計與實踐.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5] 鄒思軼. 嵌入式 Linux 設計與應用.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6] 何加銘. 嵌入式32位微處理器系統設計與應用. 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年12月

linux操作系統文章專題:linux操作系統詳解(linux不再難懂)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