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進入重組棋局 衛通緊急商討回歸方案
“鼓勵……中國的衛通基礎電信業務并入中國電信。”5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在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通告》中短短的一句話,在不少衛通員工中掀起不小的波瀾。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3160.htm作為中國六大基礎電信運營商之一的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簡稱中國衛通)成立于2001年12月19日,是在上一次電信重組中,由原中國電信的相關衛星通信資產分拆而來。時隔7年,中國衛通的基礎電信資產如今又要走上回歸之路。
5月25日,中國衛通發布《關于參與深化電信體制改革的公告》,稱將結合本行業的特點和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并依法操作實施,促進本企業的各項業務健康協調發展。
截至目前,中國衛通的部分業務并入中國電信的具體方案仍不得而知,而在一些業界人士看來,該項交易的關鍵在于中國衛通的哪些業務在并入之列。
并入方案懸疑
“IP電話業務以及數字集群兩塊業務比較確定,而其他業務還在商討中。”5月26日,中國衛通內部人士告訴記者,中國衛通相關業務并入中國電信的操作尚在進行之中。
“發展衛星通信廣播和數字集群,是芮曉武擔任中國衛通總經理以來提出的經營戰略。”該衛通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2004年6月,中國衛通收購聯通國脈,快速切入了數字集群業務。目前,衛通的數字集群業務已經在全國6個城市開展商務試驗,可以應用于港口運輸、車輛調度、物流運輸、城市醫療救護、大型活動調度指揮等。
“在這次救災中,也用到很多,可以實現多方通話。”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在中國衛通的現有業務中,衛星通信廣播和數字集群是兩塊主要業務,將數字集群業務并入中國電信,可以有效地和中國電信的相似業務一起發展壯大。
IP電話卡等業務原來也被視為中國衛通涉足公眾通信市場的重要業務形式,但由于長途電話價格的降低,以及市場競爭的進一步激烈,國內IP電話市場整體在不斷萎縮,中國衛通的這塊業務并沒有能夠有效成長起來。
“IP電話業務如果交給其它運營商去做,我們可以少分散一些精力。”衛通內部人士認為。據該人士介紹,目前,中國衛通的數字集群和IP電話業務加起來,有1000多人的規模。
電信專家陳金橋認為,衛通的基礎電信業務本身的份額就比較低,且本身是從中國電信分出來,同時衛通在基礎電信領域與中國電信也有多方面的聯系和合作,所以將衛通并入中國電信也是合情合理的,這也表明國家深度集成電信業的愿望。
但該中國衛通內部人士向記者強調,“目前對于業務以及人員資產劃分等,還沒有完全的方案”,而除了集群通信和IP電話兩塊業務比較確定外,衛通的其它業務中有哪些將并入中國電信也無從知曉。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國衛通經營的主要業務包括:由廣播電視衛星傳輸業務、廣播電視衛星直播業務、臨時直播/轉播業務、衛星移動多媒體服務等組成的衛星廣播電視業務;由轉發器出租出售、公網通信業務、衛星移動通信服務、衛星寬帶接入服務、VSAT通信業務、衛星國際專線業務、衛星測控、業務監測等組成的衛星通信業務;數字集群通信;導航信息服務;以及由IP電話、互聯網接入、傳真及視頻業務等組成的下一代通信網絡(NGN)業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的電信業務分類目錄,納入基礎電信業務的就包括衛星通信及衛星移動通信業務;互聯網及其它公共數據傳送業務;帶寬、波長、光纖、光纜、管道及其它網絡元素出租、出售業務;網絡承載、接入及網絡外包等業務。
有業界分析人士指出,比照該基礎電信業務分類規則,在此次電信重組中,中國衛通擬并入中國電信的業務范圍“可以很多”。
衛星通信作用凸顯
“衛通是一個很重要的企業,應該集中力量發展衛星通信業務,從此次抗震救災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國還應該加強衛星通信業務的發展,國家要加大研發投入,使得中國的衛星通信能夠發展起來。”曾劍秋認為。
“當常規通信手段遭到大面積破壞,衛星電話是最能夠發揮作用的通信方式,因為它不受天氣等的影響。”中國交通通信中心主任楊洪義告訴記者,衛星通信在此次抗震救災的通信保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5月16日,中國交通通信中心已為抗震救災各部門提供海事衛星終端近400臺,加上原來分散在各行業的終端,這次已投入救災的終端總量接近2000臺。
中國衛通旗下中宇衛星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簡稱“中宇”)的負責人也告訴記者,除在救災開始發出350臺衛星電話終端外,近日衛通又訂購了一批1000臺海事衛星電話,擬投入抗震救災。
據介紹,中宇通過地面建基站可以實現和其他運營商的“互聯互通”,經營的號段由國家規定為1349,號碼長度為11位,可以直接和固話、移動、聯通等互撥,其資費標準1.8元/分鐘,國際業務則按照國際長途話費計算。
另外,衛星通信也為其它運營商的基站重新開通創造了條件。由于災區移動通信基站受到嚴重損壞,在惡劣的條件下,移動通信只能采用衛星方式實現基站覆蓋。5月15日下午,為配合中國移動基站的開通,中國衛通就利用“中衛一號”通信衛星提供了可靠的衛星通信傳輸鏈路。
中移動總裁王建宙在總結此次抗震救災經驗時就指出,從經濟角度來說,光纖是一種最節約、容量最大的傳輸手段,所以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電信運營商比較多地使用了光纜。但事實上,當災害發生的時候,光纜是很難存在的,因此,未來有必要考慮衛星、微波等多種傳輸手段的并存。
有消息人士對記者表示,業界此前盛傳的電信重組方案一直是所謂的“五合三”,并沒有涉及中國衛通,坊間一般猜測,衛通有可能會與國防科技工業局旗下相關企業進行合并。
事實上,2007年12月25日,中國衛通集團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中國直播衛星有線公司就正式揭牌,其整合了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鑫諾衛星通信有限公司和中國東方通信衛星有限公司旗下所有與衛星相關的資產、業務和團隊,成為我國境內唯一的一家衛星運營公司。
有業界人士表示,中國衛通“意外”進入此次電信重組棋局,是否與衛星通信在此次抗震救災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有關,還不得而知。但很顯然,“重組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重組的具體內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