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調研建議:鼓勵大學生到生產一線就業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是主體,人才是關鍵。十七大報告提出,“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這些政策的共同要求,就是要努力提高企業生產一線人員的素質。這也是推進企業創新的基礎性工作,如果沒有素質和數量相當的一線生產人員作為依托,企業整體創新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無源之水。但是,隨著我國受高等教育人數的大規模增加,企業生產人員的總體素質并沒有發生變化,目前相當多企業在生產一線中大量使用學歷層次較低的農民工。有專家指出,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80%的優秀人才集聚在企業,而我國只有30%左右的人才在企業。2002年,我國大專以上學歷和專業技術人員分布在第二產業的比例為15%和18%,這樣的人才分布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是不相適應的。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3137.htm近幾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預計有近百萬的2008年高校畢業生一出校門便面臨失業。大學生就業難與他們的觀念存在偏差有關,如有些學生一畢業就想往機關事業單位擠,或進企業就想坐辦公室。實際上,我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畢業的許多大中專畢業生,往往都從生產一線干起,一干就是幾年或更長,他們通過在勞動實踐的思考和感悟,進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新,這些推進了企業技術進步與科學管理,他們中成長出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水稻大王謝華安這樣作出了顯赫貢獻的科技領軍人物。理論知識只有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創造出生產力。大學畢業生如能在生產實踐中“小改小革”,推進工藝流程改進、產品質量提高和完善單位內部管理,既可以增加企業經濟效益,也有助于企業履行節能降耗的社會責任。如果一名大學生能沉到生產一線工作幾年,在擁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又熟悉企業生產和管理情況,他們的人生之路也將會走得更寬更遠。從總量上看,2001年至200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占當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的比例已從14.4%提高到41.1%,但是在近年新增就業崗位中只有25%~30%是專業技術和管理崗位,其他多是生產一線工人和三產服務人員,這也意味著大學畢業生從事白領崗位的比例將會逐步下降。如大學畢業生一味追求當白領,那么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將會更加嚴峻。
為此,國家應制定政策,采取更多措施,鼓勵大學生到生產一線就業。比如,規定行政事業單位新增人員必須具備一定年限的企業或基層工作經歷,引導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制定大學生到生產一線就業的激勵和保障措施,對企業招聘大學生給予補貼;加強宣傳,引導社會、家庭、大學生從傳統的“學而優則仕”觀念向“學而優則創新”轉變等,以此來促進更多的生產一線創新人才和企業創新成果的涌現。如果有大量的高校畢業生能自覺到生產一線工作,不僅大學生就業形勢會發生重大改觀,更重要的是自主創新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和充沛的源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