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業應兼具中國特色與全球視野
日本在三者之中最早發展成功,由于家電和消費性電子產品龐大的需求,日本家電廠商內部設立半導體事業部門,自行開發本企業芯片產品,一方面專為旗下終端產品設計獨到之功能,實現差異化;另一方面又可在產能上提供幫助,提高終端產品的供貨能力。不過過度依賴母公司事業體系支持,對市場反應會日漸遲緩,研發效率不易提升,有逐漸喪失競爭力的傾向。而且最重要的是芯片不能對外銷售,從而使產品的推廣受到限制,銷售量受抑制,不易在成本上具有競爭力。我留意過一個有趣的現象,部分人在談及手機制造廠商的“核心技術”時曾建議在企業內部設立芯片設計部門,但是以日本的企業為例,未必符合潮流的走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2389.htm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PC(個人電腦)逐漸主宰電子產業,PC存儲器巨大的市場需求促使日本半導體產業全力投入,從此日本半導體產業的重心便橫跨家電和內存兩大主軸。20世紀90年代,韓國學習日本經營存儲器的商業模式,而且更集中資源全力開發和投產,使成本大幅降低,短期內即對日本產業造成威脅。此外,同時期在硅谷蓬勃興起的芯片設計產業和晶圓代工模式的密切配合,講究速度和效率,競爭力不斷增強。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受形勢的影響,日本半導產業界不得不將DRAM(動態隨機存儲器)技術轉移到我國臺灣地區委托代工,并進行公司的整合。
在20世紀90年代,專業芯片設計公司開始在硅谷萌芽,并有臺積電首創晶圓代工的創新產業模式,打破了半導體產業長久以來的垂直整合形態,邁入水平分工的新紀元。歷經10余年的市場錘煉,已充分證明此模式的可行性。中國大陸半導體商業化的歷程不如美國、日本和歐洲長久,資源取得的限制較多,因而放棄垂直整合的模式,直接采用水平分工,有效地利用廣大的土地和充分的人力資源優勢,先行培植晶圓代工和封裝測試產業,的確是切入半導體產業最便捷的方式。后端生產基礎的奠定,在短時間內容易發揮成效,并可吸引設計工具供應商、硅知識產權(IP)供應商和芯片設計公司投入,自然可逐漸形成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
另一方面,建立完整產業鏈,也已被證明是立足半導體產業的不二法門。縱然半導體產業已經邁入成熟階段,但其屬性依然是在高科技范疇內,歐美日各國仍十分重視其發展,不能與傳統產業相提并論。再者現在大多數的高端電子產品規格還掌握在上述國家之中,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難以脫離其影響。過去臺灣地區能夠在世界半導體產業占有一席之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善于營造自身在整個產業鏈的特殊價值,逐漸累積成效而構建出成功的模式。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臺灣地區在PC產業嶄露頭角,代工的范圍從主機板延伸到所有外圍產品,經營模式也從委托制造進化到委托設計。在這過程當中,自然必須與國際大廠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充分了解系統規格,迅速投入研發,提早進入量產,取得競爭優勢,因此臺灣業界擁有充裕的系統專業知識和對規格與市場變動快速反應的能力,從而具備跨入芯片設計的基礎。早期聯電曾是PC芯片的主要供貨商,即是在此供應鏈衍生的背景下產生。同理,芯片設計的產業粗具雛形之后,就可培育其上游晶圓代工與封裝測試。臺灣半導體代工模式的想法,甚至都有PC代工啟發的影子存在。這些產業鏈逐漸建立后,環環相扣,相輔相成,造就難以被取代之地位。雖然臺灣地區對PC等產品的規格影響力極為有限,但仍然通過產業鏈的建立,確立了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
基于以上的觀點,中國大陸應采取相同的策略,只是產業選擇的差別不再是PC,而是其他深具發展潛力的重點產業。可經由此龐大的市場,來錘煉芯片設計和生產能力。半導體畢竟是高科技集中的產業,想要發展成功,需要正確的方法,也要付出耐心。
技術積累重在夯實基礎
最后,我想聊聊一個具體的事,就是關于“人才”。小到一個公司、大到整個行業目標的兌現,最終都是通過“人”的因素來實現。過去幾年中,隨著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者學成歸國,以及中國大陸制造企業在多年的市場歷練中使得一批本土人才脫穎而出,兩者各有所長又有所互補,因此在我看來,目前大陸業界的技術人才已有了一些基礎,換句話說,也就是整個業界的技術實力已有明顯的提升。
但是,就推動行業發展的驅動力而言,心態與技術實力同樣重要。
一方面,技術人員有必要培養以“賣出去”而不是“做出來”為目標的經營性理念。我在45歲以前一直是個比較純粹的工程師,那時候也不用管什么企業運營,就只管埋頭做研發。但是,這10年來有一種感受日復一日地深刻起來:技術領先與否并不是只看名詞是不是最新或者數據表現是不是最好,而是你的目標用戶是不是認可,否則就是一紙空談。前面提到過,如今的產業環境留給新興企業犯錯誤的空間已經很小,因此培養技術人員的經營性理念并非“讓他們去賣東西”,而是培養他們對企業甚至是對行業的責任心。
另一方面,則是不亢不卑的心態。別人比我們早做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并且還在不斷追求進步,因此做出堪稱頂尖的東西并不奇怪。能追得上更好,即便一時追不上也沒必要刻意去攀比。即使無法掌握全部的技術,只要具備部分扎實的能力,就可增加引進技術的籌碼。例如臺灣地區的內存業者擁有的關鍵技術有限,仍可由取得技術轉移的階段提升至共同開發的層次。其轉折點是運用技術能力的被肯定,再結合專業經理人的經營能力、晶圓廠的高產效率與臺灣地區下游業者的需求而產生的吸引力。中國大陸已經有了市場需求大的有利條件,但是仍需客觀而且冷靜地進一步培養技術能力,一方面可逐步增加技術引進的籌碼,另一方面在夯實基礎之后為培植自主能力鋪路。香港有個詩人說過:“沒有橋的時候,趴下,至少讓希望,從背上走過。”做技術的追趕者必須耐得住寂寞,甚至有時候要背負罵名。
總而言之,中國大陸已經掌握了許多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有利關鍵因素,未來業界實踐者若能觀察情勢的變化,掌握有利的時機,選擇最適合的經營模式,一個兼具中國特色與全球視野的半導體產業新局面完全可以期待。
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應當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中國大陸既要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又要充分認識產業發展趨勢,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半導體產業新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