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零部件研發能力定乾坤
這些數據足以說明,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潛力巨大。
從市場方面來看,中國汽車整車配套的增長、出口的拉動以及汽車保有量增加帶來的汽車零部件修理更換的需求等,使得汽車零部件企業面臨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汽配企業憑借原材料和能源價格的比較優勢、勞動力成本優勢等,也維持著高位增長的勢頭。
但不容樂觀的是,從2007年開始,中國經濟步入新一輪的調整周期,CPI和PPI不斷上漲,由此帶來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力資源成本的不斷攀升,使得制造行業的壓力開始驟然增加。此外,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也將給企業的用工成本帶來一定的影響。有多家汽車零部件生產廠商向記者表示,受上述因素影響,預計公司今年將出現虧損。
有觀點認為,上述不利因素逐步累加,必將導致中國汽車作為全球制造中心價值洼地的優勢逐步消失,跨國汽車公司的投資將可能轉向成本更為低廉的東南亞和印度,汽車產業鏈中的汽車零部件等將成為率先轉移的對象。
面對這些挑
戰,提高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集中度,提升零部件公司的研發能力,向高附加值產品轉移以及加強整零配套,是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必然之路。
從中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現狀來看,產業集中度是非常低的,眾多企業分散在汽車零部件行業內的低附加值產品區域,這必然造成生產資源的浪費、產品的無序競爭。這些都不利于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發展,因此國家需要在這方面出臺政策,加大整頓力度,嚴格規范市場秩序,加快汽車零部件行業優勝劣汰的速度,提升汽車零部件產業集中度。
目前,與國外相比,中國的零部件企業和產品尚有很大差距。汽車上最主要的配件,如發動機、變速器、燃油噴射系統等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大多是由國外廠商提供,國內的高端零部件市場90%以上的市場份額都把持在外資零部件企業手中;中國的零部件廠商只能提供音響、內飾等低附加值的產品。
當中國優勢不再時,企業生存就面臨著考驗。在汽配企業自身缺乏資金和研發實力的情況下,由政府出面組織零部件產業的高新技術攻關,來改變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整體落后的局面,進入高附加值產業,就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國內多數零部件企業的開發費用不足銷售額的1%,由于缺乏研發能力,許多國內零部件企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要從主機廠獲得技術甚至加工圖紙,沒有能力做到與整車同步開發。但是,近年來,許多汽車生產制造企業為了簡化汽車制造工藝、節省裝備時間,已經開始要求零部件企業成套、成系統地供應零部件,向裝配模塊化發展。
評論